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100.205

摘要


臺灣新文學歷經兩個殖民統治體制,跨越語言一代的前輩作家及戰後世代作家,堅持創作深具臺灣精神與本土意識的文學作品。李敏勇是戰後世代重要的詩人之一,藉由本論文研究,肯定其在戰後現代詩創作的努力與貢獻。 本文以李敏勇的詩作及詩解說為研究核心,其相關詩、文學評論及相關著作為輔助研究之資料,佐以前人研究成果做為參考並提出個人論述。以研讀、分析李敏勇的詩作及相關著作、評論,對於李敏勇有較細微的觀察與研究,標出其文學成就。 在國家文藝政策干涉文學創作的年代,李敏勇堅守貫徹成為真正的詩人的理念,釐清詩人的角色與責任。他的詩具備凝視現實的精神;喚醒族群的記憶 、重視人權的關懷、批判社會的現實、熱愛土地的情懷、思索歷史的軌跡、追尋國家的認同。他的詩質充滿愛與希望,擔負起教訓與教養的功能,讓詩成為時代、社會與歷史的證言。 李敏勇依循表現主義與新即物主義的藝術手法,以樸實明朗的語言風格,規律的詩作形式,表現豐富精彩的詩作意象。他是《笠》詩社戰後世代優秀的詩人之一,詩作的題材豐富,關心的層面廣泛,不僅讀詩、寫詩、解詩、譯詩、評詩,更以詩介入社會現實,追求歷史與社會的重建。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李敏勇作品集
【詩集】
《雲的語言》,臺北市:林白出版社,1969年出版。
《暗房》,臺北市:笠詩社,1986年2月出版。

延伸閱讀


  • 陳俊榮(2005)。李敏勇詩的語言與形式國文學誌(10),81-104。https://doi.org/10.6973/CJ.200506.0081
  • 李建崑(2007)。李頎詩析論東海中文學報(19),37-60。https://doi.org/10.29726/TJCL.200707.0003
  • 陳淑媛(2003)。李義山詩神話題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40960
  • 丁威仁(2012)。李魁賢詩學理論研究臺灣詩學學刊(19),39-66。https://doi.org/10.29813/TP.201207.0002
  • 張俐盈(2014)。清代「李詩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0860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