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34.62
  • 學位論文

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六O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對現代性的追求與反思

指導教授 : 陳芳明  王基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過去學界對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的崛起,多認為是美援的強勢推銷,台灣作家扮演著被動接受,並如實鼓吹、複製的角色。解嚴以後,在追求主體重建的台灣文學研究中,我們重新反思台灣現代主義崛起的因果脈絡,不得不思索隱藏於台灣社會「被壓抑的現代性」問題。本論文認為台灣文學/藝術現代性的生成,絕不能化約為單一論述,台灣現代主義的崛起,有其因果脈絡可尋,每一個文學藝術革新的階段,是以更為迂迴並複雜的方式進行,但它長期隱沒於主流論述中,台灣文學/文化的主體性也因此被壓抑、壓制於其中。如果六○年代的現代主義是台灣作家定義與思考台灣現代性的開始,本論文以「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對現代性的追求與反思」為題,正是基於對台灣主體性的強調,而對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與發展進行再認識、再理解與再詮釋的研究。論文將重新回到台灣現代主義崛起時的時空環境和文壇概況,結合歷史與文本脈絡分析,對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文學崛起的歷史根源與傳播管道作一全面性的考察,讓論述回歸文本與社會脈絡,藉著「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之挖掘,重建台灣文學現代性的播散過程,為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藝術表現與文學史上的定位作一適當詮釋與評價,建構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學現代性論述。 本論文共六章十六節,以「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和「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文學之詮釋與評價」為問題意識,首先從台灣內部政治、文壇的現況,以及外部西方文化的輸入與刺激等面向理解台灣現代主義的崛起,以見目前台灣文學研究場域對此一論題的研究成果,並釐清某些關鍵議題之歧見,為台灣現代主義崛起的歷史因素提供更完整的詮釋與思考。其次根據對「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之問題意識所開展的三種向度的理解,釐清六○年代台灣所開展的全方位的現代主義運動的前因後果的邏輯,挖掘六○年代「全盤西化」論下隱而未彰的現代性線索,以見有別於西方的台灣現代性視野。接著結合歷史脈絡與文本分析,以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對小說藝術「現代性」的理解、建構與轉化/反思後的文學表現,論述六○年代台灣小說家運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形式技巧,並融入自身所處環境與生命經驗加以改造後,所創作出來的具「現代」藝術形式,內容卻是批判官方建構出來的,強調正統、性善、道德標準的正統美學書寫,從而對台灣現代主義小說之書寫意義與文學表現作一適當詮釋與評價,以為建構台灣文學與文化主體性工程之基石。

關鍵字

壓抑 現代性 現代主義 六O年代 台灣

參考文獻


七等生,《離城記》,台北:晨鐘出版社,1973。
冠圖書公司,1994。
王文興,《玩具手槍》,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
余光中,《焚鶴人》,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3。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時報文化,1986。

被引用紀錄


陳宣輔(2011)。白先勇的小說觀及其小說創作〔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454
鄧倩如(2009)。雙面翻譯—論《玫瑰玫瑰我愛你》的跨文化與跨語際交換〔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0940
邱郁倫(2010)。王尚義與台灣六○年代存在主義思潮〔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901201111401242
洪珊慧(2011)。新刻的石像──王文興與同世代現代主義作家及作品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23907
邱少頤(2012)。姚一葦戲劇創作文本符號的可轉換性 ---以〈孫飛虎搶親〉、〈申生〉及〈傅青主〉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22012013205547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