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人物是指其遭遇令人同情、歎惋,其生平之奮鬥歷程感人心扉,雖遭致不幸,但吾人從中除為之不捨外,更可以激昂吾人之心志,想其人之風範或以此為自我惕厲之對象。而《史記》中的悲劇人物之遭遇亦與此貼切,其突出之處與撰者司馬遷關涉甚深。本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研究內容。 第二章司馬遷撰寫《史記》一書的歷程:此部分是以撰者司馬遷個人自小到大的形塑過程,寫其成長環境及父教的影響,並擴及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啟蒙,故此劃時代的著作有其成書的條件,此章偏重於外在因素的敘述。 第三章悲劇的意蘊及類型:此章先從西方的悲劇談起,由亞里斯多德對悲劇的解說,言及後代學者的看法,試圖整理出對悲劇不同的看法;再談中國的悲劇,中國由於環境及歷史演進過程與西方有強烈的不同,以致對悲劇的看法會有歧義,但自清末至今,由於許多學者的投入研究,使中國有無悲劇之議題,逐漸有其共識,但本章主要是講悲劇中的主要原素,即悲劇人物,以其悲劇人物的遭遇,為悲劇作分類。 第四章《史記》悲劇人物形成的因素:主要從司馬遷個人的內在談起,寫其對悲劇人物的取捨標準,並針對《史記》悲劇人物的遭遇,將形成因素分為三大類。 第五章悲劇人物的類別:自古人皆有一死,故不以如何死亡作為分類的依據,而以其身分地位來分類,並藉此看出司馬遷超越同時代的卓越史識,如:生前並未有帝王稱號的項羽,卻被列入〈本紀〉中,可看出司馬遷並未以「成者為王,敗者的寇」的標準看待所有人物,反以其生前對世界的影響為主要的評價;又司馬遷所關照的對象並未純以男性為主角,在他的筆下亦有奇女子,雖著墨不多,但仍具有代表性。此章所論及的對象共21人,其身分地位或有不同,但其角色鮮明卻又令人印象深刻。 第六章結論:本章就前面述及的各章分析結果,深知可知司馬遷是有意識地為這些悲劇人物作傳,故可說這些悲劇人物的悲劇性乃司馬遷本身悲劇意識的反映。而《史記》中的悲劇人物對後世的影響頗多,如戲曲、小說等,其中改編戲曲的《趙氏孤兒》更凸顯出公孫杵臼程嬰兩人的忠及義,使此齣戲不僅在民間擁有廣大的戲迷,更被推廣至歐洲,搬演許久,故在此欲以《史記》中悲劇人物與西方悲劇人物的比較為未來研究的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