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5.112.69
  • 學位論文

臺北總統府廣場雙十節活動形式意涵演變(1950~2008)

指導教授 : 楊樹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2007年10月10日,臺北總統府前廣場舉辦「中華民國各界慶祝96年國慶大會」,此次慶祝大會的焦點是已有16年未出現在臺北總統府前廣場的軍事武器,即將再次出現。雙十節大會當天,總統府前廣場並無設置「閱兵台」,整個國防展示,包括有地面和空中的分列式,形式與過去雙十節閱兵極為相似,不同的是同樣身為三軍統帥的總統,表現出不同以往以校閱部隊者而改以觀眾的角度參與武裝部隊的「遊行活動」。陳水扁與過去的李登輝、蔣經國、蔣介石的表現卻截然不同,其中影響因素是什麼,使他們有截然不同的表現?而總統府廣場其他年度的雙十節活動展現出的又是什麼?中華民國政府自1949年12月來臺,至2008年已歷經59年,度過59次的雙十節,活動展現有何改變? 本研究自1950年至2008年以探討總統府廣場舉辦雙十節活動形式傳達的意涵演變,以中央日報、大華晚報為主要資料蒐集來源,主要考量其雖具有國民黨與軍方色彩,然而對雙十節報導篇幅超過其他民間所辦的報紙,內容也對活動本身有更深入的紀錄,本研究以取得報紙刊載活動的文字記錄為主,並不使用報紙對於活動的價值評判,而取得單純以活動性質作為研究的方式。 本研究自1950年至2008年臺北總統府廣場所舉辦的雙十節活動形式表現中,觀察到政府的宣傳主軸及宣傳方式使得雙十節意涵的演變如下: (一)1950至1964年蔣介石軍事反攻準備期:這時期最主要的宣傳主題強調軍事行動上的「反共抗俄,光復大陸」。在總統府廣場上的雙十節活動形式以「閱兵」為主,同時這時期因美國戰略上的考量,大量獲得美國的援助,有助於強化「軍事反攻在望」的意象,所以「美援」也是這時期的宣傳內容之一。也由於軍事的成敗繫於統帥的領導,所以從這時期的活動中可以發現,「蔣介石」被「神聖化」的現象。(二)1965年至1974年蔣介石後期「七分政治 三分軍事」政策:1965年後因「軍事反攻」訴求遭遇現實上的困境,改採「七分政治,三分軍事」,雙十節活動形式以口號與誓詞做反共的概念傳達,事實上演變成單純慶祝的活動。(三)1975至1977年嚴家淦時期 「永懷領袖」的展現:嚴家淦為延續蔣介石的政策,大量於雙十節活動中加強蔣介石「神聖化」的意象,並於1977年為蔣經國時期來臨宣傳鋪路。(四)1978至1987年蔣經國時期 「自強團結」的展現:此時期遭逢外交上的重大挫敗,「自強團結」成為宣傳主題,宣傳口號與誓詞仍以反共復國為主題,但不再強調軍事上的行動,有趨於精神上的爭取勝利發展方向。(五)1988至1999年李登輝時期:慶祝活動中不再強調反共,創造和平、建設臺灣的口號誓詞開始出現,慶祝活動上以臺灣經濟繁榮、民主政治發展做為表現主題,強調社會與民族的多元性。(六)2000至2007年陳水扁時期:臺灣本土政黨首次取得臺灣的統治權,這時期的雙十節活動以「臺灣主體」做為展示主題。(七)2008年馬英九時期首度雙十節活動:文告與活動表現傳達出以「大中國」為主體的意象;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所屬機關也藉由慶祝大會中以花車遊行宣導所推動的政策,凸顯政府運用此政治性活動的宣傳功能。

參考文獻


 楊孟麗、謝水南(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譯自Jack R. Fraenkel、 Norman E. Wallen, 2000)
一、書籍、論文
 Wilcox(1995),Ault and Agee,Public Relations:Strategies and Tactics,NY:Harper Collins。
 李廉方(1947),辛亥武昌首義紀,武昌,卷下。
 李筱峰,《臺灣史100件大事(下)》,臺北市:玉山社,1999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

被引用紀錄


韓國峰(2011)。公部門導入顧客關係管理系統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5431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