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原本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古人十分重視誦讀教學,相信語文能力的培養,無論如何也離開不了誦讀。所謂「誦讀」:是一個將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言語的過程,它透過朗讀、吟詠、唸誦等形式,將「目視」和「口讀」結合起來,通過誦讀將體會到的言語材料的思想、感情、韻律、情調傳達出來。一堂只能聽見老師滔滔不絕的講授,而不聞學生琅琅書聲的語文課,不是好的語文課。 儘管在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分段能力指標中,明文規定一到三年級要「1-7-2-1能流暢的朗讀出文章表達的情感。」四到六年級則要求「2-4-2-1能掌握不同文體閱讀的方法。2-4-2-2能讀出文章的抑揚頓挫與文章中感情。」到了七到九年級,則是具備「3-3-2-3能經由朗讀、美讀及吟唱作品,體會文學的美感。3-2-4-6能將所聽的重點歸納整理。3-2-5-7能在聆聽過程中適當的反應,並加以評價。3-2-3-3能活用不同閱讀策略,提昇學習效果。3-7-2-1能養成反覆推敲的習慣,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更具特色。」等能力,但是由於對紙筆測驗的重視,仍然普遍缺乏練習「讀」、「誦」的機會。現代學子的寫作能力大幅下滑,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不可否認的,語文教學中,「讀」的部分一直被忽略,則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 「讀」的用處最廣,語文教學上應該特別注重它。古人對於「讀」的訓練並沒有年齡、身份的限制,但是有理解層次的差別。劉大櫆對藝術風貌與行文技巧(即對文章聲調節奏的重視)的重視,正是他論文的精華所在。他強調以「音節」來求文章的「神氣」的理論方法,成為後來桐城派文人代代相傳的不二法門。本論文希望能透過研究並實作的方式,將他的文學理論落實到教學現場,進而能提昇學生的寫作、閱讀等語言運用的能力。 本論文運用文獻回顧探討有關劉大櫆「神氣說」文論的研究,並且以教學實作,來探討劉氏「神氣說」理論運用至實際教學活動的效果,佐以意見回饋法調查在教育現場的國文教師、國中學生對誦讀教學的瞭解及看法。根據意見回饋的結果,提出促進誦讀的教學方式。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範圍與研究方法。第二章,則是透過瞭解劉氏這位古文能手之理論,來探討桐城派學習古文之要。第三章則說明「神氣說」的現代定義,來探討誦讀與語感培養的相關問題。第四章以神氣說為理論基礎,提出文本的教學設計,並以實作佐之。第五章則以意見回饋法調查目前國中教育現場的師、生對誦讀教學的瞭解及看法。第六章「結論」,對於本研究的成果加以說明,並提出促進誦讀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