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82.105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孔子將「仁智兼具」奉為最高理想,此為「聖人」之境;而仁與智不只是成聖之道路,也是學習國文的標竿。本論文便將孔子仁智觀做「仁智分立、仁智互動、仁智融合」三階段的梳理;故仁與智互動成螺旋結構,可延伸至各方面來探討。以國中國文教學為例,用字遣詞與造句、情意與章法、感性與知性等層面都會牽扯到仁與智;本論文便將理論化為具體,從國中國文教學當中體現孔子的仁智觀,並設計國中國文之仁智教學加以實施,以供國文教師參考。

參考文獻


牟宗三:2003年,《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何家齊:2005年,《高效閱讀的八個絕招‧科普閱讀——人類的明天》,臺北:旭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安梧:1995年,《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臺北:明文書局。
林安梧:1995年,《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學生書局。
林安梧:2006年,《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臺北:學生書局。

被引用紀錄


李威寰(2013)。由「證知」而「政治」:《論語》之「知」/「智」的根源與運作〔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73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