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220.114
  • 學位論文

分布型水文-力學連結模式於山地集水區崩塌潛勢動態分析之應用

指導教授 : 沈淑敏 廖學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臺灣山地集水區地形陡峭且地質脆弱,加上每年颱風與豐沛雨量影響,致使崩塌事件頻傳,崩塌潛勢預測因而成為集水區災害防治與經營管理之重點項目。然由於影響崩塌發生之氣候與地文因子具高度時空變異性與不確定性,故如何於動態分析基礎上進行不同尺度之山地集水區崩塌潛勢模擬,即為值得探討之議題。有鑑於此,本研究以降雨型淺層滑動崩塌為對象,針對小面積蓮華池4 號與5號集水區,以及大面積石門水庫玉峰流量站上游集水區,以集水區土壤飽和度動態變化為連結因子,探討具崩塌潛勢動態分析能力之分布型水文-力學連結模式,於不同尺度集水區之應用方式與模擬效度。 在水文動態分析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若以分布型水文模式搭配連續性氣候資料進行模擬,在颱風與高降雨量時期之模擬效度明顯優於乾季,而土壤厚度與水力傳導度設定則為影響成果正確性之主要因素,且在小面積且地文因子均一性高之集水區,採用全域一致之地表覆蓋、土壤厚度、土壤屬性與水力傳導度設定即可達到80%至87% 模擬效度;而地文因子複雜程度高之大面積集水區,其模擬過程則必須考量地文因子時空變異性,始能達到較佳成效。除此之外,本研究亦發現集水區邊坡範圍之地形指標,與各時期邊坡土壤飽和度均具有高度線性正相關,此將有助於簡化複雜之水文分析流程。 在崩塌潛勢動態分析方面,本研究透過土壤飽和度空間分布動態變化連結無限邊坡模式,再透過蒙地卡羅重複模擬與機率轉換,以產出集水區不同時期崩塌潛勢動態變化。而將模擬結果與實際崩塌位置進行套疊檢核後,發現模擬結果約達62.1%至78.2%之動態模擬效度,且滑動面深度與地質參數設定均會造成顯著影響。總體而言,本研究流程具有超前性預測之能力,有助集水區經營管理者進行防救災分析與規劃,並能提升崩塌預測之即時性。

參考文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1992,水土保持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共185頁。
李光敦、洪夢秋、林怡廷、張進鑫,2006,集水區降雨逕流歷程之連續性模擬,農業工程學報,52(2):2-22。
沈哲緯、吳秋雅、林彥享、鄭錦桐、陳建宏、邵國士、紀宗吉、張閔翔,2009,運用多變量統計進行台灣中部地區之斜坡單元豪雨誘發山崩潛勢分析,中興工程,103:25-34。
林文賜、林昭遠、黃碧慧、周文杰,2008,應用類神經網路及模糊理論於崩塌地萃取模式建立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9(1):1-9。
林昭遠、吳瑞鵬、林文賜,2001,921震災崩塌地植生復育監測與評估,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2(1):59-66。

被引用紀錄


李浩瑋(2011)。結合TRIGRS與TOPMODEL預測淺層山崩〔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2493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