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廣森(1752-1786A.D)生於乾嘉時期,是孔子第七十代孫,為聖門之後,家學深厚,治學嚴謹,且與戴震、王念孫等師友交遊,是以眼界宏闊,術業有成,雖因家難奔走,三十五歲而卒,但著作精良,以古音學、經學、文學、算學聞名於世,尤以古音學為最,為清代古音學考古派的重要學者。 本論文以「孔廣森之生平及其古音學研究」為題,主要以孔廣森之生平相關資料、著述、古音學著作《詩聲分例》、《詩聲類》等為研究材料,編列孔廣森的生平事蹟為譜系,闡發孔廣森的治學理念及其古音學的成就及貢獻。 本論文共八章,各章內容簡要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材料與版本、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範圍與方法等。 第二章為孔廣森的生平著述,以《清史稿》等史傳材料,孔廣森與時人交遊的文書紀錄等,了解其思想治學情形之梗概。首先敘述其家世生平,編列年譜;其次,敘述孔廣森的學術淵源,師友交遊;再次,介紹孔廣森的音韻學、經學、文學、算學等著作。 第三章為孔廣森《詩經》韻例析要。以孔廣森歸納出的二十七條韻例為據,結合其古韻分部成果,注解韻部,闡明韻例的作用,評析孔廣森所述韻例的得失。 第四章為孔廣森的古韻分部的成果與檢討。闡述孔廣森古韻十八部的次第、體例、內容、古韻分部的依據,說明古韻十八部與清儒分部之異同、特色及得失。 第五章為孔廣森的陰陽對轉與通韻說。孔廣森提出陰陽對轉、通韻等理論既符合語音變化發展的規律,也使得異部合韻的文獻現象得到音理的解釋,故對於後世影響頗深,本章擇取此二大重要貢獻做深入探究,說明其意義與效用。 第六章為孔廣森的古聲調說。首先敘述清儒顧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等人對上古聲調的認識,再闡明孔廣森所倡的「古無入聲說」的詳細內容,明其創發與不足,且指出孔廣森古聲調理論對後代研究的啟引,及應用發揮的情形。 第七章為孔廣森古韻十八部的擬測。以孔廣森的韻部、聲調等理論為依據,結合求音類、求音值的研究方法擬測古韻十八部音值,將孔廣森的上古音見解轉換為現代音標符號,呈現孔廣森的上古韻讀系統。 第八章為結論。總結各章要點,統述孔廣森的古音成就及影響,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