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90.123
  • 學位論文

矽量子點太陽能電池

Silicon Quantum Dots Solar Cell

指導教授 : 胡淑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實驗利用低壓化學氣相沉積系統LPCVD (low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長成矽量子點,藉由調控NH3和Si2H2Cl2氣體流量與沉積時間,將量子點嵌入於氮化矽中(Si3N4)形成三明治結構。並探討是否需經由再退火(post-anneal)而形成量子點。此外,也藉由控制薄膜之厚度調變量子點大小,以及調變薄膜層積數量以達到所需之量子點層數,其大小及層數皆會應用在分析與太陽能元件上。之後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y)掃描樣本表面,比較有無量子點之表面粗糙度差別。利用高解析穿透式電子顯微鏡HRTEM(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觀測是否有量子點結晶現象,同時估算出量子點大小及其分佈密度。利用GIXRD (grazing incidence X-Ray diffraction)分析薄膜中是否有結晶現象,並利用Scherrer formula計算出量子點平均晶徑變化。最後利用光激螢光(photoluminescence)觀測量子點發放螢光現象,並進而推算出量子點大小及能階分裂狀態。 最後將矽量子點應用至太陽能電池中,並量測其效率(efficiency)與外部量子效應EQE(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並討論為何量子點太陽能電池效率未能提升。(量子點太陽能電池效率0.7%,無量子點則為6.9%)。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solar cell silicon quantum dot lpcvd

參考文獻


[53] 謝嘉民、賴一凡、林永昌與枋志堯,”光激發螢光量測的原理、架構及應用”,奈米通訊,第十二卷。
[57] 陳建志,”矽奈米晶體的光學特性研究”,中原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
[7] T. Markvart, “Solar Electricity,”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1994)
[13] Y. K. Huang, C. P. Liu, Y. L. Lai, C. Y. Wang, Y. F. Lai and H. C.Chung,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1 (9) (2007).
[15] J. P. Zhao, Y. Meng, D. X. Huang, W. K. Chu and J. W. Rabalais,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 Technology B 25 (3), 796-800 (2007).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