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241.82
  • 學位論文

日本時代臺灣城市規畫的氣候條件分析

指導教授 : 洪致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日本時代對於臺灣整體發展,是歷史上重要的轉捩點,並且影響深遠。對於臺灣今日各大城市形態而言,歷經不同時期的規畫,包含從早期「市區改正」至晚期「都市計畫」。在二次大戰終戰時,這些城市的發展雖未完全落實整體的都市計畫,但亦已構築主要都市街道紋理的基本形貌。當時的臺灣總督府的土木技師在規劃臺灣城市時,根據城市規畫理論,將氣候條件納入考量;但在實際面上,城市規畫與氣候條件是否相關仍存在疑問。因此,本研究挑選數個具代表性的臺灣主要城市,包括:基隆、臺北、臺中、臺南、高雄、花蓮港、臺東,透過當代的市區改正圖、都市計畫圖,與1944~1945年美軍所測繪的臺灣城市地圖,繪製當時城市規畫建成的道路狀況,以還原當時的街道紋理。為了檢驗城市規畫實際面是否落實氣候條件的考量,本研究整理了上述七個城市所在之測候所氣象資料,以了解日本時代的氣候狀況認識,從中釐清當時的城市規畫是否實踐原先考量的氣候條件。另外,本研究亦將當時和現今的規畫理念相比,佐以1950~2009年的長期平均氣候狀況分析,探討日本時代城市規畫對於今日城市在氣候上的影響。 結果顯示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甫領臺,為了改善臺灣當時的衛生問題,以科學的方法改正及計畫臺灣各地城市,因而在街道方向與寬度特別考量到氣候條件。當時全新計畫地區:臺中、高雄、花蓮港、臺東,期求獲取較多日光照射消毒,於首次市區改正時,將棋盤式的街道軸向,統一以「東北—西南」、「東南—西北」或「北北東—南南西」、「東北東—西南西」為標準。街道設計除了考量日照條件外,因於日本時代早期的街道尚未鋪上瀝青,易隨風捲起砂塵,所以街道方向的設計亦需考量風向條件,以街道軸向與風向不同向作為標準。大部分的研究區:基隆、臺中、高雄、花蓮港、臺東,皆是有遵照此理念進行規畫。而臺北、臺南地區,在日本時代早期計畫時,仍有避風考量;晚期都市擴大時,多為「東—西」、「北—南」,可能和著重公權力規畫土地分區或開始考量驅散戰爭敵方排放的毒氣有關。隨著時代變遷衍生新的都市問題,今日為了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希望街道軸向能與風向同向,產生新的都市計畫理論。由此可知,街道設計標準是隨著當時都市計畫所重視的問題而有轉變,前後的設計標準雖然大相逕庭,但無論如何,各年代的設計理念卻也形塑不同的街道紋理,鑲嵌在城市形態上。

參考文獻


黃朝宏 (2008) 日治時期臺灣治水政策對都市發展影響之基礎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蔡龍保 (2006) 日治初期臺灣的道路事業,國史館學術集刊,7:85-129。
李敏忠 (2004) 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玲 (2004) 臺中市都市空間體系的建構與擴展,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武達、蔡之豪、內藤 昌 (1997) 日治時代臺灣近代建築法制之創設與內涵──以臺北市街為例,建築學報,23: 37-6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