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涵娟
論文名稱: 日本時代臺灣城市規畫的氣候條件分析
指導教授: 洪致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日本時代氣候條件城市規畫街道紋理道路向量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4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日本時代對於臺灣整體發展,是歷史上重要的轉捩點,並且影響深遠。對於臺灣今日各大城市形態而言,歷經不同時期的規畫,包含從早期「市區改正」至晚期「都市計畫」。在二次大戰終戰時,這些城市的發展雖未完全落實整體的都市計畫,但亦已構築主要都市街道紋理的基本形貌。當時的臺灣總督府的土木技師在規劃臺灣城市時,根據城市規畫理論,將氣候條件納入考量;但在實際面上,城市規畫與氣候條件是否相關仍存在疑問。因此,本研究挑選數個具代表性的臺灣主要城市,包括:基隆、臺北、臺中、臺南、高雄、花蓮港、臺東,透過當代的市區改正圖、都市計畫圖,與1944~1945年美軍所測繪的臺灣城市地圖,繪製當時城市規畫建成的道路狀況,以還原當時的街道紋理。為了檢驗城市規畫實際面是否落實氣候條件的考量,本研究整理了上述七個城市所在之測候所氣象資料,以了解日本時代的氣候狀況認識,從中釐清當時的城市規畫是否實踐原先考量的氣候條件。另外,本研究亦將當時和現今的規畫理念相比,佐以1950~2009年的長期平均氣候狀況分析,探討日本時代城市規畫對於今日城市在氣候上的影響。
    結果顯示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甫領臺,為了改善臺灣當時的衛生問題,以科學的方法改正及計畫臺灣各地城市,因而在街道方向與寬度特別考量到氣候條件。當時全新計畫地區:臺中、高雄、花蓮港、臺東,期求獲取較多日光照射消毒,於首次市區改正時,將棋盤式的街道軸向,統一以「東北—西南」、「東南—西北」或「北北東—南南西」、「東北東—西南西」為標準。街道設計除了考量日照條件外,因於日本時代早期的街道尚未鋪上瀝青,易隨風捲起砂塵,所以街道方向的設計亦需考量風向條件,以街道軸向與風向不同向作為標準。大部分的研究區:基隆、臺中、高雄、花蓮港、臺東,皆是有遵照此理念進行規畫。而臺北、臺南地區,在日本時代早期計畫時,仍有避風考量;晚期都市擴大時,多為「東—西」、「北—南」,可能和著重公權力規畫土地分區或開始考量驅散戰爭敵方排放的毒氣有關。隨著時代變遷衍生新的都市問題,今日為了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希望街道軸向能與風向同向,產生新的都市計畫理論。由此可知,街道設計標準是隨著當時都市計畫所重視的問題而有轉變,前後的設計標準雖然大相逕庭,但無論如何,各年代的設計理念卻也形塑不同的街道紋理,鑲嵌在城市形態上。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11 第二章 日本時代臺灣主要城市街道紋理變化歷程 19 第一節 受限先天環境影響多——基隆 19 第二節 受限後天環境影響多——臺北、臺南 24 第三節 全新計畫地區——臺中、高雄、花蓮港、臺東 34 第四節 小結 53 第三章 日本時代氣候條件與街道紋理之比較 55 第一節 日本時代臺灣城市規畫所考量的氣候條件 55 第二節 受先天環境影響較多——基隆 65 第三節 受限後天環境影響多——臺北、臺南 68 第四節 全新計畫地區——臺中、高雄、花蓮港、臺東 74 第五節 小結 86 第四章 討論 89 第一節 日照影響街道軸向設計之原因 89 第二節 臺中地區「太陽日射說」街道轉向之探討 94 第三節 風向影響街道軸向設計之原因 98 第四節 日本時代風向影響街道設計標準與現代標準之比較 105 第五節 1932年臺北計畫道路與計畫建成道路之比較 112 第五章 結論 117 引用文獻 123

    中文部分
    卜毅 (1988) 建築日照設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田中一二著、李朝熙譯 (1998) 臺北市史: 昭和六年,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呂哲奇 (2004) 由爸爾登(W.K. Burton)的衛生工程看臺灣日治初期基礎衛生工程與市區計畫,臺灣文獻,55 (2): 182。
    李敏忠 (2004) 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乾朗 (1980) 臺灣建築史,臺北:北屋。
    林良哲 (2003) 臺中市歷史建築發展回顧(1945以前)專輯,臺中:臺中市文化局。
    洪致文 (2007) 臺灣氣象傳奇,臺北:玉山社。
    施植明 (2001) 臺北建築MAP,臺北:木馬文化,3。
    許佳陽 (1997) 日本殖民時期臺北城形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陳國川等 (2010) 臺灣全志土地志地形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土地志纂修計畫結案報告。
    陳飛 (2009) 建築風環境──夏熱冬冷氣候區風環境研究建築節能設計,北京:建築工業出版社。
    張嘉玲 (2004) 臺中市都市空間體系的建構與擴展,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孟 (1987) 日據時期臺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臺北 :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
    黃世孟 (1992) 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臺北市:胡氏圖書出版社,133-157。
    黃武達 (1991) 日治時代臺北街路網結構之分析,建築學報,4: 43-67。
    黃武達、蔡之豪、內藤 昌 (1997) 日治時代臺灣近代建築法制之創設與內涵──以臺北市街為例,建築學報,23: 37-65。
    黃武達 (2000) 追尋都市史之足跡──臺北「近代都市」之構成,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武達 (2006) 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臺北:南天書局。
    黃武達 (2009) 日治時代(1895~1945)臺北市近代都市之建構,臺北:臺北市文獻會。
    黃朝宏 (2008) 日治時期臺灣治水政策對都市發展影響之基礎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傅朝卿 (2001) 臺灣氣象建築史料調查研究,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楊志宏 (1996) 日據時期臺灣建築相關法令發展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啟正 (2006) 日治時期臺灣州治城市的基礎空間型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龍保 (2006) 日治初期臺灣的道路事業,國史館學術集刊,7:85-129。
    劉劍寒 (1985) 臺北市路街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魏德文等 (2008) 測量臺灣 1895-1945:日治時期繪製臺灣相關地圖,臺北:南天書局。
    戴震宇 (2001) 臺灣的城門與砲臺,臺北:遠足文化。

    日文部分
    大倉三郎 (1941) 臺灣建築的課題,臺灣建築會誌,第13輯第2號,1。
    丙牛生 (1913) 花蓮港と新城,臺灣時報,大正2年3月號,12-14。
    早川透 (1939) 防空と都市計畫,臺灣時報,昭和14年04月號,76-81。
    尾過國吉 (1943) 臺灣建築界の回顧,臺灣建築會誌,15(4):133-136。
    黑谷杜鵑生 (1934) 近代式都市計畫の目標,臺灣時報,昭和09年02月號,7-18。

    西文部分
    Keisuke Hanaki (2008) Urb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Japan: Springer.

    網路資料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漢珍數位圖書,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漢珍數位圖書,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臺灣氣象資料大全,http://photino.cwb.gov.tw/rdcweb/lib/cd/cd04clms/index.htm。(瀏覽日期:2009.8.2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