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162.188
  • 學位論文

《論語》仁智觀研究--以「偏離論」切入作考察

指導教授 : 陳滿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在儒家的道德思想體系中,仁與智是孔子之所以為「聖人」的兩個重要德行。本論文著眼於《論語》中仁、智會各有偏失,而仁智間又有互動提升的關係,因此想藉由「零度偏離論」此一具二元對立、相互轉化的理論切入儒家哲學研究,期望能在現代《論語》研究中提出不同切入理論,並以此理論探析《論語》的仁智觀中「小仁」、「小智」、「大仁」、「大智」、「不仁」、「不智」與「仁」、「智」之間存在的偏離關係,希望能藉此梳理出一番層次,找出《論語》中「由偏至全」的發展下「仁智互動,循環提升」的層次。 本論文以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中的《論語注疏》為本,共分七章,嘗試探究出《論語》偏離理論的架構。以下扼要說明: 第一章為緒論,本章簡述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為仁智觀與偏離論之相關問題,先自《詩經》、《易經》、《尚書》中觀仁智觀的思想淵源,以理解《論語》中對仁智思想的繼承與發揚。本章中亦概述偏離理論之內涵。 第三章為《論語》中之仁、智與「負偏離」,第四章為《論語》中之仁、智與「零點」,第五章為《論語》中之仁、智與「正偏離」。第三、四、五章整理《論語》中之仁、智與「負偏離」、「零點」、「正偏離」相關之章節,綜合前人說法找出《論語》中「小人──士──君子──聖人」的脈絡。 第六章為《論語》仁智觀之價值,從根植於性、天人合一、合於螺旋三方面探討《論語》仁智觀之價值。 第七章為結論,總結二、三、四、五章之研究成果及未臻完善之處。仁與智原來都是人所固有,是「性」的真實內容。仁與智藉由互動、循環而提昇,才能開發「性」,使人從負偏離的「小人」(仁智分立)逐步提昇至零度的「士」,最後仁智融合,成為「內以成己,外以成物」的君子、聖人。由此可見仁與智由「分立」(負偏離[p-])而「互動」(負偏離[p-]→零度[0])而「融合」(零度[0]→正偏離[p+])之歷程,是蘊含有「多、二、一(0)」螺旋結構在內的。 本文以偏離理論切入《論語》做研究是新的嘗試,在擷選《論語》內容篇章,參考前人學說將之判分為「負偏離」、「零度」、「正偏離」時恐有遺誤;而各家學者眾說紛紜,難以備列。加之以《論語》的「偏全結構」尚未著墨、「多、二、一(0)」螺旋結構博大精深,筆者才疏學淺,恐難掌握全貌。希望日後更多人士能投入《論語》研究,會通前人的研究成果,讓《論語》研究能更多元化。

參考文獻


(古籍依時代排序,今人著作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熙元《人文智慧──論語精髓》,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初版。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9月初版。
周伯達《孔孟仁學原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初版。
高明《高明孔學論叢》,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7月1日初版。

被引用紀錄


李威寰(2013)。由「證知」而「政治」:《論語》之「知」/「智」的根源與運作〔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73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