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研究之議題為殷墟卜辭所見之自然神信仰,旨在探討殷商時期的自然神信仰的文化現象,並以理性的態度省思殷商的自然神信仰文化。材料以出土卜辭為第一手資料,且對卜辭資料進行斷代分期,以研究宗教思想的變遷情況。 文中討論的自然神信仰對象共十九位,依類別分成:帝、天神、地祇三類。天神包含有:日、月、星、風、雨、雲、雪、雷、虹等九位。地祇包含有:山、岳、水、河、土、方、巫、東母、西母等九位。闡述的重點有三:一是崇拜意識,二是宗教儀式,三是對人世的作用。 首先,帝信仰之來源是人偶的神像形象,且帝對人世的作用不具理性成分,殷人只能消極接受。此外,帝非至上神,僅是掌管氣象諸神的最高神祇。殷人之帝沒有接受祭祀,但有燎祭、五鼓之聲祈上帝下世的請神儀式。再者,天神、地祇信仰的崇拜意識源於自然界提供生存所需,加上人類依賴自然,尤其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物事,如河、岳,此二者是殷人自然神信仰中最依賴的神祇,遂使得崇拜意識具有「生活」和「實用」的目的性,河岳二神作用於人世之權能亦多集中在天象和年成兩方面,是一種基於農業經濟考量的信仰形態。此外,在天神信仰中的星辰信仰,僅有祭大火星之例,沒有後世二十八星宿的概念。在宗教儀式方面,天神、地祇神祭祀的特殊性表現在祭祀行為和祭牲之上,具有原始性質配合自然神神性,並透過「象徵性」和「共融性」使人和神互相作用。 至於殷人信仰自然神的態度,並非純然迷信,而是人們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的生活經驗和心理慰藉。而殷人在崇拜之外,也開展出天文、氣象的知識,呈現出自然界的宗教性和自然性的雙重面向。此外,自然神信仰的歷時變化,因為天神信仰的退出、祖先祭祀的重視和人智意識的發展等三個原因,可以看出殷人宗教信仰的轉變趨勢,對神鬼的相信到懷疑,使得人本意識在殷末已經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