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64.105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凡十一章三十八萬餘言。第一章緒論,闡述吾人研究陸游散文之動機與目的、探討歷來研究的相關文獻、本論文之研究範圍與可用材料及吾人研究的方法與步驟,是為從事陸氏散文研究的前置工作。 第二章陸游之創作背景及其生平傳略,從他所受時代、家世、師長及朋友等薰染,論其創作產生之背景;並敘其成長、出仕、戍邊至退隱,一生中的言行、際遇等等。第三章陸游之學術思想,探其以儒學為主,兼通佛、道二家哲學思維;及其崇尚自然、養氣、自得與活用的文學觀。 第四至六章深究其單篇散文,涵蓋:第四章陸游單篇散文之淵源及其體裁,從經、史、子、集方面,尋根討源,進而知陸文之繼承與開創。從研究中得知其體裁:序跋贈序文中,含序文三十篇、跋語二百七十九篇及贈序五篇;書牘奏狀文,含書牘文二十七篇,奏狀文二十六篇;碑誌祭祝文中,含碑誌文五十三篇、祭祝文二十四篇;贊銘四篇與雜記文六十七篇;可謂別樹一格,各具特色。第五章陸游單篇散文之內容要旨,篇中或陳經世之韜略,或發衷心之喟嘆,或敘知交之情誼,或仰高賢之風範,或記治學之心得,或考蒐藏之來由,總言之,以內容豐富取勝。第六章陸游單篇散文之藝術特色,深入剖析後,知其具有「識見超卓」、「立意不俗」、「布局嚴謹」、「援事富贍」及「描摹生動」五大特點。 第七至九章詳論其筆記散文,含:第七章陸游筆記散文之淵源及其體例,知其遊記文可追溯至前人地理書志、文人行記、宗教行記及紀遊詩文,而能推陳出新,後出轉精;其筆記文亦其來有自,從先秦典籍、兩漢著述、筆記小說及文人筆記中吸收養分,始能日益茁壯。次論及其筆記散文之體例:如《入蜀記》、《老學庵筆記》及《老學庵續筆記》、《家世舊聞》及《緒訓》、《天彭牡丹譜》、《齋居紀事》與《感知錄》,均別具特色。第八章陸游筆記散文之主題內涵,無論備載軍國要事、指陳朝政疏失、考辨文史掌故、歷述其家先世,抑或描摹山川風俗、涉及宗教信仰、敘說人物軼聞、記錄日常瑣碎等等,內容包羅萬象,多采多姿。第九章陸游筆記散文之藝術技巧,由於他善用摹況、示現、譬喻、用典、飛白等修辭法,故能創作出文辭高妙、敘述鮮活的筆記散文之作。 第十章陸游散文之評價,先究其內容與形式,次探其成就與價值,三析其影響所及。第十一章結論,從陸氏散文之淵源、文體與風格、思想內容、藝術技巧及後世評價各方面,總述陸文之研究成果,試圖為其在中國文學史上覓得適當的定位。誠如朱東潤所說:可以和唐宋八大家文相提並論,且遠在蘇洵、蘇轍之上;徐志嘯評曰:「在總體成就上,畢竟可稱南宋第一大家。」吳小英甚至許其為「一代散文宗匠」,足證所論肯綮,絕無侈言!文末並附錄:「陸游生平紀事及其散文繫年表」、「陸游散文文體及其出處一覽表」、「〈南園〉與〈閱古泉〉二記之爭議」、「陸游相關地理位置圖」、「陸游畫像及手跡」和「陸游詩文集書影」六項,加以輔助說明;期能對陸氏散文相關課題,皆有所涉獵。

關鍵字

陸游 放翁 散文 古文 唐宋文

參考文獻


莊桂英、張忠智撰 〈陸游《放翁家訓》析論〉 《應用倫理學刊》 第2卷第1期 2007年1月 頁109~125
莊桂英、張忠智撰 〈陸游贈序文析論〉 《遠東通識學報》 第2卷第1期 2008年1月 頁73~84
莊桂英、張忠智撰 〈陸游雜記文寫作特色〉 《遠東通識學報》 第2卷第2期 2008年7月 頁61~84
許靖卿撰 《南宋日記體遊記研究──以《入蜀記》與《吳船錄》為中心》 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8年
徵引文獻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