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206.240
  • 學位論文

二十個月大幼兒父親與母親 親子共讀互動類型比較

指導教授 : 張鑑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父母親與二十個月大幼兒親子共讀互動行為內容和父母親共讀互動行為差異。研究對象為十對居住在台北縣市的父母親與滿二十個月的幼兒,研究者至其家中蒐集親子共讀語料,研究結果如下: 一、父母親皆大多提供或要求書上可見的簡單訊息 父母與幼兒共讀時,常會在敘述故事前後告訴或要求幼兒回答一些書本上簡單立即可見到的訊息。 二、父母親為主動引導者,幼兒為被動回應者 在與二十個月幼兒親子共讀時,多由父母親獨立說故事,父母親只要求幼兒回答問題和將注意力集中在共讀情境下。 三、父母親共讀時使用互動策略有些許差異 與幼兒共讀,父母親使用的互動策略頻率大多相似,只有些許互動策略是存有差異。其差異點分別是:(一)母親的總話語數多於父親總話語數,顯示母親與幼兒共讀時會較父親講述較多內容;(二)母親與幼兒共讀時較會使用扮演的方式來給予訊息;(三)母親較父親會要求幼兒扮演故事中的情節;(四),母親較父親在共讀時會使用較多的表演書中情節和以手指文字要求幼兒注意。 在此研究中我們亦發現到父母親與幼兒共讀互動行為有些許的差異,且父母親與幼兒共讀互動類型依舊可將之歸納為敘述型、命名型和逐字唸型,且每類型的父母所佔的比率也不一,可知父母共讀互動行為仍是有差異存在的,因此父母親如都能夠唸書給幼兒聽、與幼兒進行親子共讀,相較與只有母親與幼兒進行親子共讀的共讀環境,勢必會給予幼兒較不同的刺激。

參考文獻


周育如、張鑑如(2008)。親子共讀對幼兒敘說故事主角心智狀態的影響效果。教育心理學報,40 (2),261-282。
張鑑如、林佳慧(2006)。低收入家庭親子共讀對話分析:話語內容與互動類型。師大學報:教育類,51(1),185-212。
錡寶香(2002)。嬰幼兒溝通能力之發展:家長的長期追縱紀錄。特殊教育學報,16,23-64。
林佳慧(2003)。低收入幼兒家庭親子共讀類型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依曄(2008)。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被引用紀錄


陳文伶(2015)。父職參與繪本共讀對幼兒口語表達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6/NPUST.2015.0000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