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8.36
  • 學位論文

李方桂上古音的研究述評

指導教授 : 陳新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高本漢(B. Karlgren 1936:157-158)在諧聲字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上古音(Archaic Chinese)這個名稱,用以指稱周秦《詩經》年代或更早的語音資料。自此以後的數十年間,語言學專家開始專注結合清代學者的貢獻,從事上古語音的構擬。諸如:…等。而以李方桂先生集其大成。李方桂先生的上古元音構擬立基於高本漢的中古音,在前人詩經韻腳與諧聲所架設的韻部系統中,融入方言的實際音讀與《切韻》音系的特點,並且給予上古韻部的系統嚴格的假設。所以這個系統傳承自清代以來學者對於文獻整理的基礎,高本漢對方言語音的考釋統整,連貫了《切韻》系統語音的發展,與其個人對於上古音所設定的嚴格條件,融入歷史語言研究的新方法,對後人研究上古音具有啟迪性。本文試著藉由探討其內部構擬的方式,分析上古音〔i、、a、u〕四個元音系統等創說的適時性與可靠性,輔以漢藏比較語言學的觀點分析其優劣。

參考文獻


周法高〈切韻魚虞之音讀及其流變〉《歷史語言硏究所集刊》第13本
周法高〈論古代漢語的音位〉《歷史語言硏究所集刊》第25本
陳寅恪〈東晉南朝之吳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1936):1-4。
趙元任〈中國方言當中爆發音的種類〉《歷史語言硏究所集刊》第05本第4分
龍宇純〈上古陰聲字具輔音韻尾說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本第四分,頁679-716。

被引用紀錄


許煜青(2015)。漢語方言鼻音韻母的發展〔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5.00497
陳志峰(2013)。清代中葉之形音義關係論及其發展〔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2548
江美儀(2010)。孔廣森之生平及其古音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8014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