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51.106
  • 學位論文

東亞視域下的漢文學表現﹣﹣以館森鴻寓臺期間(1895-1917)為討論中心

指導教授 : 許俊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重點,在於以「東亞」作為研究視角,將「臺灣/日本」做歷史情境之對照,思考殖民者透過肯定漢字書寫的工具性,作為懷柔臺人的手段。而臺灣成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也提供明治維新後,一群失意卻擁有豐厚漢學學養的日人來臺,在官方提倡「漢詩文」為臺日共有的文化資產下,開展新的揮灑舞台,刺激了「臺日漢文學」的勃興發展。筆者選擇以「館森鴻」作為「東亞視域下的漢文學表現」的討論核心對象,主要考量館森鴻不僅寓臺時間長達二十餘年(1895.10~1917.8),以漢詩博得文名外,在金石學、史傳、經史等方面亦漢學造詣深厚,與近代漢儒章太炎以學術切磋,往來交流密切。筆者以為擇訂「館森鴻」作為討論對象是切入建構「東亞視域下的漢文學表現」的很好起點,欲側重以他在臺的文學創作與文學活動為展開脈絡,藉此梳理並掌握日治前期臺日傳統文人藉漢文進行交流與角力下的文學場域,有何特殊的漢文學表現風貌以及內涵意義。植基於上述問題意識,展開各章節梳理論述。依序為第一章緒論,闡發本論文之問題意識,並說明研究材料與方法之運用。第二章館森鴻的生平傳略與寓臺時期漢詩文著述探討,本章章旨著重由知人論世的角度出發,探討館森鴻生平背景與漢學學養之培養過程,以及探究日本漢學發展到了幕府後期漸形衰微,未獲日本統治者統御重視,因而促成失意的日籍漢學者轉向殖民地臺灣,尋找到發揮致用的舞台。藉此歷史背景的探討,析論館森鴻在日本的漢學地位與文學創作觀;再加以梳理館森鴻來臺後擔任幕僚的特殊經歷,結合異地風物人情的刺激與文人創作心理之角度,歸納寓臺期間所書寫的漢詩與漢文題材,展現何種思想內涵與藝術表現特色。第三章館森鴻寓臺期間(1895-1917)傳統漢文學發展環境及其參與概況探討。本章章旨著重探討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如何錯綜影響臺灣傳統漢文學環境的發展。藉由論述「漢文」兼容著殖民者收籠臺籍文人的工具性,以及臺籍文人流露對漢文此文化資產的高度認同,但又畏懼殖民者消滅此文化的徬徨,然而一批由內地渡臺的日籍文人,又藉「漢文」找回文人表現的自信。如此特殊的文學發展環境,催生出日治前期臺日文人社群往來的密切與交流頻繁的現象,在此文學環境中,梳理館森鴻有何具體參與的活動軌跡。第四章館森鴻建立之交遊網絡及其交流實況探討。藉由館森鴻為起點,建構出其人之交游網絡,得以考察清朝、日本、臺灣三地文人面對傳統漢文學的發展視野與創作表現上,有何切磋琢磨、激盪交流的火花。第五章東亞視域下的漢文學表現特質探討。藉由「東亞視域」的觀照,著重比較分析日治前期臺日文人面對同以「漢詩文」為書寫之工具,在文學觀念、漢學、文人群體交流等面向,表現出何種特質與意義。第六章結論,統整前述各章節之論述成果,思考以館森鴻此對象所展開之論述,歸納日治前期臺灣漢文壇,在加入日籍文人主導發展下,呈現跨界交流後的表現風貌。最後進一步省思本論文整體論述的價值與侷限。

參考文獻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5 年。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臺灣書店,1999 年。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臺閩關係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王松:《臺陽詩話》,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4種,1959年。
江日昇:《臺灣外紀》(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1960年。

被引用紀錄


黃敬堯(2012)。臺日漢文的跨界交錯:日治時期來臺日人中村忠誠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168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