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127.141
  • 學位論文

清朝旗人的法律地位

指導教授 : 莊吉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近年來關於中國非漢民族政權的研究日益興盛,法律史方面的討論更是受到高度矚目,這種情形主要來自於下列兩項原因。第一,非漢民族入主中原後,通常都會面臨本民族習慣法與傳統漢法間的取捨問題,非漢民族政權如何繼受與調整傳統漢法格外值得留意。第二,非漢民族為了鞏固政權,在各方面多會努力照顧本民族分子,他們相較於國家中其他成員在法律上擁有的特殊性,亦是一個饒富趣味的課題。總而言之,非漢民族入主中原後的「因俗而治」或「二元統治」,是傳統中國法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轉折,具有難以言喻的重要性。 本論文主要基於上述脈絡,以中國最後一個非漢民族政權──清朝為中心,探討清朝入關後如何繼受傳統漢法以及維持本民族特色。為了讓整個討論更為聚焦,本論文茲以清朝旗人的法律地位作為主軸。八旗制度創立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是一種融合軍事、行政與經濟等職能為一體的重要制度,所謂的「旗人」就是指八旗組織中的各種成員。對於清朝皇帝而言,旗人提供的強悍戰鬥力是鞏固政權的重要憑藉,他們因而被視為「國家根本」。當我們意圖探討人們法律上的狀態時,現代法學稱之為「法律地位」(legal status),即每個主體在特定情況下擁有的權利和義務,這便是主體在法律中的地位。觀察旗人在法律上的特殊性,確實有助於理解清朝入關後的法律變遷及其相關意義。 清朝相較於其他「征服王朝」在民族關係的處理上,一直被認為比較溫和,不過縱使如此,旗人的法律地位依然與一般民人不盡相同。清政府在維護旗人特殊性的同時,還能同時兼顧帝國秩序的穩定,足見其統治手段的靈活與高明。本論文不僅具體呈現清朝法律中的旗人地位,亦嘗試對於滿洲政權得以在中國長期統治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向。

參考文獻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滿文諭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被引用紀錄


張尹寧(2013)。禽鳥之微,不可通於政治乎──鷹與滿洲政治文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800
劉世珣(2013)。清末旗人的齊民化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9),137-206。https://doi.org/10.6243/BHR.2013.049.137
劉世珣(2012)。清中期以後的旗務政策(1780-1911)〔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70117
陳彥育(2012)。晚清的法律、社會與國家--以《點石齋畫報》的法律事件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44104

延伸閱讀


  • 葉高樹(2022)。清朝宮廷的薩滿信仰故宮文物月刊(476),22-29。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NPMM10119078-202211-202211299001-202211299001-22-29
  • 阮毅成(1969)。清代的刑律法令月刊20(11),9-11。https://doi.org/10.6509/TLM.196911_20(11).0002
  • 陳捷先(1992)。清入關前滿族的宗教信仰臺大歷史學報(17),273-285。https://doi.org/10.6253/ntuhistory.1992.17.09
  • 劉世珣(2012)。清中期以後的旗務政策(1780-1911)〔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70117
  • 葉高樹(2012)。清朝的旗學與旗人的繙譯教育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8),71-154。https://doi.org/10.6243/BHR.2012.048.071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