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200.226
  • 學位論文

蕅益智旭的唯識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 王開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蕅益智旭大師(A.D.1599─1655),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其佛教思想體系龐大,對內融合佛教諸宗,統攝禪、教(教又統攝天臺、華嚴、唯識等學)、律以及淨土,主張禪淨雙修、禪教一致、性相和會;對外一講融通,以佛學思想為主體,旁涉儒學,以提倡釋、儒、道三教合一;一講排擊,不遺餘力駁斥天主教的思想,以《天學初徵》、《天學再徵》闡發對天主教的態度。此外,他更發心閱藏,並著有影響後世佛教目錄學甚深的《閱藏知津》,由此看來蕅益智旭之思想可以說是明代佛教的集大成。 本文主要以蕅益智旭的唯識思想為探討對象,筆者認為蕅益智旭重視唯識思想就是為了治明代的禪門問題。論文運用「思想史研究法」,分內、外在研究法,對此議題展開探討。首先是外在研究法,重視思想家在何種語言情境中提出其論述,故本文於此對明代的佛教情形進行討論,以掌握蕅益智旭所面對的語言情境與歷史脈絡。其次是內在研究法,重視解析思想家的思想體系,故本文先對蕅益智旭的學思歷程與唯識思想淵源進行討論,接著再從「唯識之觀門」與「性相融合」去探討蕅益智旭的唯識思想。 本文寫作希望達到兩個目的:其一為探討蕅益智旭的思想,並且討論唯識思想在其圓融的佛學思想中,所佔有的地位;其二則是探討蕅益智旭如何利用唯識思想解決時代問題。由此也對明代的佛學面貌進行討論,從而了解明代的唯識思想並非走向衰微,而是轉化。

參考文獻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三冊 No. 170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
丁福保,2002,《佛學大辭典》,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吳汝鈞,1983,《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學生書局。
林安梧,2003,《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俊傑,2003,《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被引用紀錄


簡凱廷(2017)。晚明五臺僧空印鎮澄及其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40120181611572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