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6.18.48
  • 學位論文

曾鞏散文接受史變遷研究

指導教授 : 王基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藉由北宋至清歷代文人對曾鞏散文的評論,分析曾鞏文學地位的變遷情形,再從政治、社會、公眾期望域等角度分析曾鞏文學地位的變遷原因。 曾鞏憑藉著優異的文學成就,自北宋至清都有一定程度的文學地位。歷代文人受到政治社會、公眾期望域或個人期待視野的影響,對這些曾鞏文學的優點與特色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因此對曾鞏文學產生不同的評價。宋代文風重儒,詩文革新運動後,文辭漸趨平易自然,因此曾鞏文學獲得極高的評價。金、元以民族歧視的社會風氣,使儒學地位十分衰微,再加上曾鞏平淡樸實之文相對來說不夠突出,因此金、元兩代曾鞏的文學地位不如兩宋。明代初期,太祖下詔恢復科舉,在皇帝的倡導與科舉的誘惑下,重視儒道的文學成為當時文人的公眾期望域。宋濂、劉基、方孝孺等文臣對曾鞏文學也多有讚美;中期前後七子的批評與唐宋派的推崇,使曾鞏的文學地位有所起伏;嘉靖以降,國內外商業的繁榮,使文人士子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開始追求娛樂的生活。李贄「童心說」、公安三袁「獨抒性靈」等文學主張席捲萬曆、天啟年間之文壇,宗經致用的復古思想受到抨擊,曾鞏文學地位稍降;明末戰爭頻仍,儒道思想再盛,曾鞏文學再度受到文人的稱許。清代前期,統治者為鞏固皇權政治,發展了「崇儒重道,稽古右文」的政策,文人順服於清朝統治,崇儒重道的文化政策,使儒道思想成為文學作品的品評標準。君王重儒的政策奠定了清代文人公眾期望域的方向,但文人因個人思想差異,而有不同的期待視野,使曾鞏文學得到大同小異的評論。

關鍵字

曾鞏 散文 接受史 期望域 史變遷

參考文獻


[宋]朱熹:《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張健:《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
張健:《文學批評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袁進:《中國近代文學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
王基倫:〈歐蘇散文創作與接受活動的考察〉,《東華漢學》(2003年2月),第1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