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83.7
  • 學位論文

明初釉裡紅瓷器之研究——以洪武、永樂、宣德三朝為範圍

The Study of the Early Ming Underglaze-red Porcelain: Based on the three periods of Hong-wu, Yong-Le and Xuan-De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曾永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釉裡紅瓷器因使用對窯溫極為敏感的銅元素發色,尤其鮮紅釉色可為最難燒的釉色。明初為釉裡紅瓷器發展的關鍵期間,從洪武朝出現大量釉裡紅瓷器,永樂朝嘗試實驗的過渡階段,直到宣德朝臻至成熟,雖然宣德朝之後,釉裡紅瓷器走向衰落,但在當時所燒製出如寶石般晶瑩的釉色,鮮艷的紋樣,受到世人稱頌,後朝難以仿效。 本文藉由古文獻、考古資料與存世釉裡紅瓷器樣本相對照印證,探究釉裡紅瓷器的起源與景德鎮窯發展的關係,並釐清釉裡紅定義和相關名詞內涵,整理當時審美喜好,說明明初釉裡紅瓷器走向高峰的過程,再進一步分析器形、紋飾、製作工藝,歸納洪武朝、永樂朝、宣德朝的風格演變,作為定年根據,並討論其中表現的內涵,從而總結明初釉裡紅瓷器所展現出從官窯過度到御窯,功利性取向走向帝王品味表現,紋飾圖案性到繪畫性的文化脈絡。希望藉由本文的資料整理,提供明初釉裡紅瓷器較清楚的面目,期能對日後相關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字

釉裡紅 明初 銅紅釉 景德鎮 帝王品味

參考文獻


石守謙(1993),明代繪畫中的帝王品味,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0期,頁225-291。
施靜菲 (1990) ,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在國內市場中的角色和性質,美術史研究集刊,第8期,頁137-185。
謝明良(1999),十五世紀的中國陶瓷及其有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第17卷第2期,頁123-146。
羅慧琪(1997),傳世均窯的時代問題,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頁1-202。
He Li(1996), Chinese ceramics : a new comprehensive survey from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New York : Rizzoli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