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7.232
  • 學位論文

湛甘泉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

The Development and accomplishment of Chan Kan Chuan’s philosophy

指導教授 : 楊祖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以「湛甘泉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為題,試圖以甘泉的學思發展歷程為線索,對其學說要旨進行析論。 甘泉自二十九歲問學於陳白沙,白沙告之曰:「此學以自然為宗者也」,並授之以「勿忘勿助之旨,而發之以無在無不在之要」,可惜甘泉「以是持循,久未有著落處」。所幸白沙亦曾手授二程遺書予甘泉,他因此而得悟「隨處體認天理」之說。白沙卒後,門人對於先師晚年思想的進展產生爭議,甘泉力主白沙乃由靜坐工夫轉為勿忘勿助,學宗自然。又聲稱先師不欲人靜坐,由此可觀甘泉極力為白沙辯誣(近禪)之用心。然此處亦有其哲學理據,即靜時無法用功,唯有動時方可著力,乃慎動以養其靜,最終要達到動靜兩忘,察見天理而涵養之的境地。 又甘泉早年便已表現出重視心地工夫的特點,如語「聖人之學,心學也」,使學者知用功於心性之上。又言「學於古訓」(讀書)以感發、喚醒心中固有之理。由此亦可見甘泉學問的基調。 從丁憂至西樵歸隱期間,是甘泉思想的昇進時期。他有鑑於學界或是內而非外,或務外而遺內,造成割裂內外、心事、體用、物我而偏執於一隅的支離之見,因此推尊程明道的「內外合一之學」,期望有以救正之。至於此論點的具體內容則展現為「德業、舉業二業本同一致」的「二業合一」說與「仕、學非二」的「政學一體」論。除了合一之學以外,甘泉因陽明「格物」新說的刺激,重新領會孔門一貫之旨,曉得古本《大學》之益在於扣緊修身申述格物之功,又由《大學》中提煉出「知行並進」的知行觀。以上兩點表現出甘泉重視融通性、整合性的思想特質。 繼之,探討甘泉的心性論與理氣論。甘泉之論心,廣為人知者有「大心」之說,此亦是從與陽明的爭辯中發展出來者,所謂的「大心」乃是指心通內外,包貫天地萬有,具有超越的性格,非僅是在腔子內,與物為對者。這一點正可通過其體物不遺、與物感通無隔的能力來加以領會。又,此說以「宇宙間只是一氣充塞流行」為理論基礎,由此亦可發現甘泉即氣以言心性的特點,故說心為虛靈明覺之認知心,又有「性氣相即不二」、「氣之中者,性也」的主張。然甘泉更有「心之本體」本自高明廣大、虛明中正、本無一物的體會,故其語「心」存在二義,論「性」亦然。故又說性為心之生理,反對割裂心、性為二,所以有「心、性一也」的說法,表示心、性乃有別而不二,是一體相即的關係,同樣地,甘泉說心不是理,中正之心方為天理。 至於甘泉的理氣論,筆者澄清甘泉所表現者為重氣的思想,非主張唯氣論(氣本論)之學者,因為他仍堅持保有形上、形下之分辨,故其觀點乃是即氣以言道的「理氣一體無二」說。 耳順之年以後甘泉確立以「隨處體認天理」為思想宗旨與教學綱領,這是於日用間察識天理而涵養的工夫,其理論基礎在於「道器一體圓融」,乃是即用以見體,即器以證道的工夫路數。至於實際的方法則是主一無適的持敬工夫與勿忘勿助以使心中正的修養,前者乃「心中無事,天理自見」,後者則是調停節度使心中正,「這時節天理自見」。「隨處體認天理」之說遭陽明批判為求理於外,甘泉本人曾有過回應,本論文繼之聲明天理內在於吾人,且甘泉言天理為人心之中自有之的天然不易之則,是心之不容已而無所為而為者,故體認天理乃「體認自家本來天理」,非求之於外也。 古稀之年以後甘泉終於重新契接白沙「自然」之學,是為其思想的完成階段。但此時除了體會到「自然」是無絲毫人力造作、安排的修養境界外,他更提出以自然之工夫體證自然之本體的論點,此則較白沙所言具有顯明的工夫論意涵。 此外,甘泉對於當時學術風氣亦多所反省。對於陽明「良知」說,他擔憂後學徒以靈明知覺為良知,又廢棄「致良知」之工夫,於是提倡「良知必用天理,天理莫非良知」的說法,期望以工夫落實之,以天理救正之,並統合兩家之說。 與陽明學的興盛相呼應,乃有慈湖學說的風行,甘泉以為此說不僅造成廢學之弊,且語「人心即道」,便有墮入禪學之病。因作《楊子折衷》以糾其謬。 復次,門人之中竟有王順渠者,作《老子億》,倡「孔老相通」,甘泉為求分辨江門「自然」絕非承自老、莊而來,乃作《非老子》一書痛加駁斥。 通過以上的考察可知甘泉的思想進程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初始階段:早年從學於陳白沙;二是昇進階段:五十歲時倡發「合一」之學;三是穩立階段:確立以「隨處體認天理」為宗旨;四是完成階段:回歸白沙「自然」之學。

並列摘要


This research divides Chan Kan Chuan’s philosophy into four stages.Firstly, the initial stage: learning from the eminent scholar Chen Hsien Chang in Chan’s early years.Secondly, the progressive stage: advocating “A Learning Both Sound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an’s age of 50.Thirdly, the stable stage: establishing the theory objective on “Experiencing Heavenly Principle Everywhere”.Fourthly, the accomplished stage: returning to the philosophy of “The Natural” (Tzu-jan). The above mentioned are the keys of chapter 2, 3 and 5 in this essay and chapter 4 probes Chan’s Mind-nature Theory and Li-qi Theory. Finally, this essay claims that although Chan can be classified as a member of Mind School, his emphasis on “Heavenly Principle” makes his theory different from Wang Yang Ming’s Mind School.Therefore, Chan’s philosophy can be concluded as seeking a balanced School of mind-heart between “Mind” and “Principle”.

參考文獻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被引用紀錄


黃膺皓(2014)。理之全體──湛甘泉「隨處體認天理」工夫論重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16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