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113.158
  • 學位論文

國民小學實施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指導教授 : 林勝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民小學之背景因素、學校與社區的聯結與落實學校社區化可行途徑之關係,綜合研究結果,據以做成建議,以供國民小學落實學校社區化之參考。 研究者根據相關理論及文獻探討的結果,自行編製「落實學校社區化可行途徑」之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含學校社區化量表、學校與社區的聯結量表、基本資料。採問卷調查法,以台北市140所公立國民小學之教職員為研究對象,共得實際有效樣本509份,依據受試者填答結果,再分別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 研究結果如下: 一、 台北市國民小學教職員對落實「學校社區化」可行性之認同情形。 認為可行性較高的為「了解社區特性」,最低的為「學校開放資源給社區使用」;對「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可行途徑,認為可行性較高的為「社區模式」,較低的為「學校模式」。 二、 不同背景因素之學校教職員對「落實學校社區化」可行途徑認同度之差異情形: (一) 不同服務年資、學歷、學校規模之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社區化」各層面之得分平均數沒有顯著差異。 (二) 男性學校教職人員對「學校開放資源給社區使用」及「促進社區發展」兩個層面之認同度顯著高於女性。 (三) 「51 –60歲」年齡組之學校教職人員對「了解社區特性」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顯著高於「30歲以下」、「31-40歲」、「41-50歲」三個年齡組。 (四) 「教師兼主任」在「重視社區需求」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顯著高於「組長」高,「教師兼主任」在「開放資源給社區使用」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顯著高於「其他」人員(學校義工、家長會成員)。 (五) 「商業區」之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開放資源給社區使用」層面之得分平均數顯著高於「住商混合區」。 三、 不同背景因素之學校教職員對「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可行途徑認同度之差異情形: (一) 不同性別、年齡、學歷、年資之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各層面之得分平均數沒有顯著差異。 (二) 校長在「學校模式」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顯著高於「組長」。 (三) 「商業區」之學校教職人員在「社區模式」層面之得分平均數顯著高於「住商混合區」。 四、 「學校社區化」與「學校與社區的聯結模式」之相關情形。 (一) 國民小學學校人員在「學校社區化」中的「重視社區需求」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與「運用社區資源」之相關係數最高,與「促進社區發展」之相關係數最低。 (二) 國民小學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社區化」中的「了解社區特性」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與「重視社區需求」之相關係數最高,與「促進社區發展」之相關係數最低。 (三) 國民小學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社區化」中的「開放社區資源給社區使用」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與與「重視社區需求」之相關係數最高,「運用社區資源」、「了解社區特性」次之,與「促進社區發展」之相關未達顯著。 (四) 國民小學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社區化」中的「運用社區資源」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與「重視社區需求」之相關係數最高,與「促進社區發展」之相關係數最低。 (五) 國民小學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社區化」中的「促進社區發展」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重視社區需求」之相關係數最高,「運用社區資源」、「了解社區特性」次之,與「開放資源給社區使用」之相關未達顯著。 (六) 國民小學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與社區的聯結模式」中的「學校模式」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與「運用社區資源」之相關係數最高,與「促進社區發展」之相關係數最低。 (七) 國民小學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與社區的聯結模式」中的「社區模式」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與「運用社區資源」之相關係數最高,與「促進社區發展」之相關係數最低。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 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 研擬獎勵性的措施,鼓勵學校與社區的結合。 (二) 增加學校教職人員的編制,以鼓勵學校教職人員推行學校社區化活動。 (三) 成立專責單位或或普遍聘用專任社會工作教師 (四) 編列推動「學校社區化」工作之專款預算,以作為學校推動社區化工作之經費來源。 (五) 訂定「學校社區化」之長程工作計劃,以作為推動學校社區化工作之依據。 二、 對國民小學的建議 (一) 訂定辦法,鼓勵學校人員參與社區活動,增加其與社區互動的機會,以利學校社區化之落實。 (二) 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應深入了解社區特性及需求,規劃學校與社區結合之課程,以融入各領域之教學活動。 (三) 年齡層較低的學校教職人員,應深入了解社區特性,凝聚社區意識。 (四) 辦理學校社區化之相關研習活動,提高女性教職人員之認同度。 (五) 加強學校家長、義工應對教師投入學校社區化工作的認同,讓其了解推動學校社區化,不僅有助於提昇學校效能,促進社區發展,亦可提升學生之學習成就。 三、 對學校所在社區的建議 (一) 社區參與學校事務,應尊重學校專業自主權,勿對學校行政之造成干擾,導致學校落實學校社區化之意願降低。 (二) 社區對於校園開放後,所增加的學校問題與困擾,應與學校共同商議解決。 四、 對未來繼續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範圍方面,可擴大到全台灣地區各級學校。 (二)在研究方法方面,可考量採用個案研究或實驗研究,深入探討個別學校有關社區化之落實情形。 (三)在研究對象方面,應包含社區人士。

關鍵字

國民小學 社區 學校社區化

參考文獻


Brunner, E. De. S. & Hallenbeek. W.C. (1955). American society :Urban and rural pattern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Clark, D. (1996). School as learning communities :Transforming Education. London:Assell.
Goetz, P. W. (1990).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ca. Vol. 3.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WV: 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Wang,C.Y. (1997). Formation of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policy in a changing society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6(6), 491-503.

被引用紀錄


蔡銘城(2012)。基北區高中職教師對學校激勵行為認同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1/NTUT.2012.00325
邱秋美(2002)。臺北縣國中補校社區化經營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24953
陳冠州(2002)。國民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運作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24849
莊明達(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學校社區化之研究-以社區意識為導向〔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2314027
曹麗珍(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會推動社區文化工作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225380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