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53.166
  • 學位論文

幼兒對於假裝心智的理解及其與一般心智理解之相關探究

指導教授 : 簡淑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以三、四及五歲幼兒為對象,依Leslie(1987)的觀點,並為配合比較幼兒在假裝與一般狀態下的心智理解情形,設計出三種心智需求難度不同的假裝心智理解作業,分別為「區辨真實與假裝」、「假裝者想法」與「假裝者錯誤想法」作業,探討幼兒對於假裝心智的理解,及其與一般錯誤相信理解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証實,三歲幼兒即已具備「區辨真實與假裝」以及理解「假裝者想法」的能力,亦即能夠理解假裝行為是假裝者內在想法的具體呈現,此一能力早於三歲的幼兒就已具備。不過,幼兒需要發展到四歲才明顯具備有「假裝者錯誤想法」的能力,而四歲幼兒假裝的心智理解能力表現已經相當穩定,他們和五歲幼兒的表現一樣好。 再分析幼兒在假裝與一般錯誤相信作業理解之間的表現,幼兒在假裝及一般錯誤相信作業的表現有顯著的正相關,假裝理解作業得分愈高的幼兒,他們在錯誤相信作業的得分也愈高。證實本研究的假設:幼兒假裝的心智理解能力,並不像Lillard等人(1993b, 1995a, 1998)以為幼兒了解假裝只是從外在行為「做出像…的行動」而不是一種心智表徵的狀態,從本研究的設計與研究結果的發現,可以說明Lillard作業本身的特殊推理需求,很可能是導致幼兒不容易理解假裝心智表徵的原因。同時本研究也證實,四歲幼兒才能勝任「假裝者錯誤想法作業」,如此也說明了幼兒所具備假裝心智的理解能力,並不如Leslie(1987)所述二歲幼兒即已能理解假裝與原本真正行為之間的關係。可見,幼兒對於假裝心智的理解並非是一種全有或全無的狀態,而是逐漸發展出來的能力。 另外,從幼兒在各心智理解作業理由問題的答案質性分析中發現,幼兒在假裝作業比起在一般錯誤相信作業中,更能使用認知狀態的詞彙回答而通過作業。研究者認為假裝是幼兒使用認知狀態詞彙以理解他人心智狀態的有利情境。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pretend theory of mind

參考文獻


保心怡(民92) 幼兒對於心智理解作業的理解情形及應用故事活動介入的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
張正芬、鍾玉梅(民75)「學前兒童語言發展量表」之修訂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7 - 52。
Aronson, J. N., & Golomb, C. (1999). 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of pretense and presumption of congruity between a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 1414 - 1425.
Astington, J. W., & Gopnik, A. (1991).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child’s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d.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dychology, 9, 7 - 31.
Astington, J. W., & Jenkins, J. M. (1995). 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 and Social Understanding. Cognition and Emotion, 9(2/3), 151-165.

被引用紀錄


周育如(2008)。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及其與親子共讀情緒言談之相關性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4200910223687
傅麗珍(2008)。幼兒象棋(暗棋)遊戲內涵及其心智理解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4200910293437
徐子晴(2009)。學前幼兒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論表現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526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