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3.255
  • 學位論文

文本詮釋與意義治療--以聊齋誌異為核心展開

指導教授 : 林安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文學,其功能性除了以往所認定的認知、教育及審美功能外,應該還可另起一種治療的功能,透過這一新的視野,將開啟對文學研究的另一向度。其中試著以文本詮釋為基礎進行深究,尋訪文本的書寫對於書寫者自身將起一個怎樣的意義;而閱讀者通過文本詮釋後對自身的安頓有何助益。本論文欲以蒲松齡「孤憤」下的作品──《聊齋誌異》為核心進行探究。 在「聊齋學」的美稱之下,對於《聊齋誌異》的研究內容上除了以文學體裁式的探究外,本文試著透過以《聊齋誌異》文本詮釋的方式探究蒲松齡的創作動機的心理層面,並深及對其創作《聊齋誌異》對蒲松齡個人所可能蘊含的意義。並且以為《聊齋誌異》之所以能受到華人世界高度的接納,顯現出閱讀者能與書寫者處於同一層次、場域,更昭告出蒲松齡能傳達出閱讀者心理底層的聲音,進而推論為在世事紛亂中,閱讀者透過詮釋《聊齋誌異》的過程,於其中的妖鬼狐仙的幻化情節中,也能收到如哲學與心理學的功能,對人們心理疾病上的治療有所助益。 顯然《聊齋誌異》一書的完成不僅僅蒲松齡個人的才思的展現,而是在「聞則命筆,遂以成編」;「郵筒相寄,所積益夥」的道聽塗說中,蒲松齡所紀錄的是他�他人對於時代、環境等實存空間場域的活動,在文字的「詮釋」過程中,隱然感受到他�他人對於當代的「觀點」。而此間所呈現的有自然災害、官吏狼貪、舉業惟艱……等個人式或集體式的體驗,而這些感受,一一由蒲松齡的筆加以詮釋書寫凝成「共憤」。所以對蒲松齡而言,《聊齋誌異》一書的完成不僅為個人志趣的成果,更是蘊含著一個自我生命體的完整。《聊齋誌異》的書寫對蒲松齡而言,歸屬於不得不發的「主體能動性」的「孤憤」型創作,在此書上有著個人生命「意義」性的安放;對於閱讀者言,則能由幻化的故事中重新詮釋生活場域並於其中安頓自我,藉此面對紛雜人間事。而在以「吾儒家」的身分自居中,蒲松齡的思想與意識形態,一方面受到大傳統的內化影響,又充滿小傳統的現實思維,所以蒲松齡書中出所欲建構的理想境域,其實是以尋求人與人之間的倫常和諧,追求社會群體之道德秩序的安頓為其目標的,此點令蒲松齡或是閱讀者皆能由所架設的理想境域故事裡,可能找尋到自身生命價值意義的安放,讓己身於荒雜生活面中,仍有一個精神方向與實踐目標。 故稱之為《文本詮釋與意義治療──以《聊齋誌異》為核心展開》。

被引用紀錄


吳俞嫺(2007)。地方˙性別˙記憶--《聊齋誌異》中的鬼魅考察〔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4471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