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魏晉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審美自覺的時代,除了相關的美學理論陸續出現外,諸如文學、繪畫、書法、音樂等創作亦逐漸擺脫了原先的政治教化目的而有了蓬勃的發展。在這些文藝創作中,詩歌的發展可說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經由建安、正始、西晉與東晉諸多詩人的努力,逐漸擺脫了政教功能的詩歌突出、確立了其展現個體才性的關鍵性地位,並積澱了特屬於魏晉整個時代的審美意識。本論文主要即希望透過細膩的歷史研究,呈顯出魏晉詩歌審美意識的具體內涵及其生發的意義。 有鑑於此,筆者首先藉由對美學發展之歷史觀察,建構了一個將詩歌美學研究投置於文化視域中的方法論;其次,則將焦點置於具體的歷史分析,透過對建安、正始、西晉與東晉幾個階段的研究,呈現出各個階段審美意識變遷的具體內涵、生成脈絡以及整體的意義;最後,則在結論部份進一步點出了整個研究所獲得的啟發。對筆者而言,魏晉詩歌審美意識變遷的具體實例,除了昭示著文人傳統的形成、以及中國詩歌以情感為本質的發展過程外,更提供了吾人對於詩歌本質進行再思考的契機。身處在人的自覺與文的自覺的歷史脈絡下,魏晉詩人其實是透過詩性的美學實踐在昭顯著他們自身的存在的。這段詩歌審美意識積澱、生發的過程清楚地表明著:不僅語言本身是詩,生活的本身是詩,存在本身的開顯也是詩,透過了語言與身體的雙重實踐,「詩」展現了它對於存在真理探尋的永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