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237.153
  • 學位論文

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

Aesthetics of the Poetry of Wei-chin Dynasty

指導教授 : 邱燮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魏晉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審美自覺的時代,除了相關的美學理論陸續出現外,諸如文學、繪畫、書法、音樂等創作亦逐漸擺脫了原先的政治教化目的而有了蓬勃的發展。在這些文藝創作中,詩歌的發展可說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經由建安、正始、西晉與東晉諸多詩人的努力,逐漸擺脫了政教功能的詩歌突出、確立了其展現個體才性的關鍵性地位,並積澱了特屬於魏晉整個時代的審美意識。本論文主要即希望透過細膩的歷史研究,呈顯出魏晉詩歌審美意識的具體內涵及其生發的意義。 有鑑於此,筆者首先藉由對美學發展之歷史觀察,建構了一個將詩歌美學研究投置於文化視域中的方法論;其次,則將焦點置於具體的歷史分析,透過對建安、正始、西晉與東晉幾個階段的研究,呈現出各個階段審美意識變遷的具體內涵、生成脈絡以及整體的意義;最後,則在結論部份進一步點出了整個研究所獲得的啟發。對筆者而言,魏晉詩歌審美意識變遷的具體實例,除了昭示著文人傳統的形成、以及中國詩歌以情感為本質的發展過程外,更提供了吾人對於詩歌本質進行再思考的契機。身處在人的自覺與文的自覺的歷史脈絡下,魏晉詩人其實是透過詩性的美學實踐在昭顯著他們自身的存在的。這段詩歌審美意識積澱、生發的過程清楚地表明著:不僅語言本身是詩,生活的本身是詩,存在本身的開顯也是詩,透過了語言與身體的雙重實踐,「詩」展現了它對於存在真理探尋的永恆貢獻。

參考文獻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二月初版。
˙鍾優民,《中國詩歌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五月初版。
˙王志弘,〈後現代的空間思考:愛德華˙索雅(Edward W. Soja)思想評介〉。《空間》雜誌五十三期,民國八十二年。
˙王夢鷗,〈試論曹丕怎樣發見文氣〉。《中外文學》八卷四期,民國六十八年九月。
˙宗白華,〈中國畫論中的美學思想〉。《鵝湖》五卷十期,民國六十九年四月。

被引用紀錄


饒平平(2006)。王粲作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095739
蕭淑貞(2006)。魏晉山水紀遊詩文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12484
張娣明(2008)。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4200910230798
高幼蘋(2010)。魏晉尚情風潮與名士之生死觀〔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03240
陳念蘭(2011)。李白酒詩與盛唐氣象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35164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