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3.30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孟子》一書向來被視為儒家哲學思想,於禮儀細節較少論及,且趙岐又以孟子於五經之中特長《詩》、《書》,故禮學未被視為孟子學說的重心,然孔孟荀同為先秦儒家的代表,孔子學說的重心為仁、義、禮,荀子亦以禮學著稱,孟子於禮學當有獨到的見解並具傳承地位。今細繹《孟子》一書,於其論述舉證、或言行記錄中皆有其對禮的看法和踐行,故本文除前言、結語外,分以四章論述之。 第二章「孟子禮學的源流」以探源和宏觀的角度來瞭解孟子禮學的源流。孟子對孔子極其尊崇,在《孟子》書中屢次引述孔子之言,以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闡釋者自任,而建塑了儒學的道統。孟子師承自曾子、子思一派,此派目的主經致用,由孟子對曾子、子思的稱述約可瞭解孟子學說源流的梗概。 第三章「歷代學者對孟子禮學的研究」是由外圍證據來確立孟子禮學的價值和地位。先從趙岐《孟子注》、朱熹《孟子集註》、焦循《孟子正義》三書引禮經條文解《孟子》,及三禮注疏引《孟子》以證禮經條文這兩方面,來說明《孟子》與禮關係之密切;再從歷代學者對孟子禮學的研究是由簡短評論到分類歸納、專文論述的歷程,而顯現《孟子》禮學之日受重視。 禮可分大別為論述內涵實質、根源意義的「禮義」及講生活規約、外在儀節的「禮儀」。第四章「孟子禮義研究」分三節來探析孟子的禮義思想系統,第一節為「禮的根源」——禮的表現是孟子所主張的性善,而以仁義為禮的思想內涵。第二節「禮的功用」——孟子認為禮的基本作用是節制和文飾,它是個人的行事規範和反省標準,推而廣之則是立國準繩,故孟子所謂的「禮」屬生活規範,而未跨越到生活制約的「法」的範疇。第三節「行禮的準則」可看出孟子處於變動不居的戰國時代,於其學說除說明重點原則外,更重視學說對時代的適應和實用性,故孟子於「禮與權變」、「禮與利」等精微變通處亦詳論之。 由於《孟子》一書採語錄答的形式,各主題的條文散見於各章之中,而禮儀條文較細微,分散後則不易察知,故第五章以探討生活規範、人際應對的「五倫」和吉、凶、軍、賓、嘉之「五禮」為綱要,將《孟子》書中有關禮儀的條文分類整理,乃可見孟子之禮儀學說實有一完備之系統。

關鍵字

孟子 儒家 禮學 人倫 五倫 禮儀 禮節 三禮

延伸閱讀


  • 周次吉(2007)。孟子師承的研究宗教哲學(42),129-141。https://doi.org/10.6309/JORP.200712_(42).0012
  • 陶希聖(1980)。孟子論道食貨月刊10(7),265-270。https://doi.org/10.6435/SHM.198010.0265
  • 林綉亭(2008)。孟子人格特質研究玄奘人文學報(8),85-112。https://doi.org/10.29956/HCHJ.200807.0003
  • 陳家毅(2009)。孔孟德行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50381
  • 林安梧(1978)。孟子心學義理結構初探鵝湖月刊(40),6-12。https://doi.org/10.29652/LM.197810.0003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