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73.35
  • 學位論文

故事講述與討論對幼兒助人意願與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影響

指導教授 : 苑寶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助人故事講述與討論,是否能有效增進幼稚園兒童之助人意願與利社會道德推理的發展。 為瞭解性別、助人故事講述與討論對幼兒助人意願與利社會道德推理的影響,研究者採用實驗研究法,以台北市82名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在進行為期六週(每週兩次)的實驗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不同組別幼兒在接受實驗處理後,實驗組幼兒的助人意願在後測顯著優於對照組幼兒。(二)不同性別幼兒在實驗處理前後,所表現出的助人意願並未出現顯著差異。(三)不同組別幼兒在前後測所使用的利社會道德推理階段並未因實驗處理而產生顯著差異。(四)不同性別幼兒在前後測所使用的利社會道德推理階段並未因實驗處理而產生顯著差異。 除此之外,進一步分析受試幼兒前後測的回答內容,還可發現:(一)願意助人幼兒使用最多的推理階段為『需求取向』;不願助人幼兒使用最多的推理階段為『快樂主義、自我中心取向』。(二)某些幼兒在回答助人原因時,其注意焦點並非放在單一角度去審視助人事件。(三)幼兒對於兩難故事情境所設想的助人方式可分為「直接助人」與「間接助人」兩種。(四)幼兒助人與否的判斷過程與助人意願會受到問題情境、求助者特質與助人代價的影響。 由此可知,故事講述與討論對於幼兒道德教育之影響不容忽視。因此,在未來幼兒道德教育教學的發展上,故事講述與討論可被視為更有效的介入方式,值得後人繼續深入探討。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child story helping prosocial moral reasoning

參考文獻


呂錘卿(民76)我國兒童認同對象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清守(民78)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行為上的涵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俞筱鈞等譯,Kuhmerker,L.,Gielen,U.,及Hayes,R.L. 原著(民82)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The Kohlberg Legancy of the helping professions)。台北:洪葉文化。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被引用紀錄


邱惠君(2001)。生命教育的一環—良心的培養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15666
鄭麗鳳(2002)。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904200716472924
賴敏慧(2002)。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904200716531747
蘇黃美菊(2003)。生命教育圖畫書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34496
廖紋舲(2004)。國中智障學生利社會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323212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