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75.74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第一章說明本文撰寫的研究動機、範圍及方法。第二章說明成書背景、作者、版本相關問題及重要術語,以便對整部著作有提綱挈領之效。第三章討論此書編排、歸字依據及音論部分,以為〈後譜表〉在體制及歸字皆以《切韻指南》為藍本,〈前譜表〉則根據韓道昭的《五音集韻》,最後說明此書音論部分,發現吳氏「沿襲」趙宧光《悉曇經傳》者甚多。第四章離析書中反映語音層次有二:類似官話者,有影喻疑合流、泥娘混同、知照不分等現象;另有類似吳方言的匣喻合一,疑母部分讀入喻母,泥娘疑混同,知莊、知照分用,非敷不分等現象。第五章離析出兩個韻母系統:一是屬於保守性系統,包括〈前譜表〉裡臻深、山咸韻尾尚未混同,以及〈後譜表〉裡止攝、蟹攝仍未分化,山攝、遇攝均尚未產生語音演變;第二種是創新系統,即〈前譜表〉已將中古韻部進行反映語音的分化,〈後譜表〉裡,[-m]韻尾已經消失。並於文末說明其聲調系統,仍然保存平上去入四聲,其特色在於平不分陰陽,入聲調類仍然存在,卻轉變為喉塞音韻尾。第六章討論音系,此書具備的是多核音系,包括存古、映今兩部分。其中存古所反映的是《切韻指南》音系,而映今部分包括有官話、吳方言現象。

關鍵字

音聲紀元 官話 吳語 音系 近代音

參考文獻


1996,〈論近代音研究的現況與展望〉,第十四屆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9,〈明代學術思想變遷與明代音韻學的發展〉,第六屆國際暨第十七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張琨,1983,〈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4.1:3-74。
葉寶奎,2000,〈關於漢語近代音的幾個問題〉,《古漢語研究》3:14-18。
董同龢,1949,〈等韻門法通釋〉,《史語所集刊》14:257-306。

被引用紀錄


陳丹玲(2009)。《切音捷訣》音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51371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