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34.89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宋、明學術緊接隋、唐、五代等朝佛、道修習盛況而起,有相當比例的學者以復興儒學為宗旨,廣泛融合佛、道兩家思想成果,表現一種迥異於漢儒系統的「新儒家」。其中,北宋新儒家們尤其明顯展現這種「新」的特色,而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四人的思想言行,更可說是「新儒家」的代表。 《近思錄》乃朱熹據其思想體系,採納好友呂祖謙意見,分十四類摘錄北宋周、張、二程四子言論及記載編纂而成。這本書,朱熹平時講學時常藉它與學生們頻繁討論,後來更成為爾後中國數本學術思想選集的濫觴,因此不但可視為北宋思想紀錄的一部分,更可視為朱熹與呂祖謙對理學的認識成果,故實有研究必要。 準此,本論文秉持「有本有源」、「客觀明確」兩個要求,在研究方法方面以「歸納法」與「演繹法」並用,行文間依現代學術論文的所有基本規範,分章、節進行分析,期能以批判的眼光研究《近思錄》,充分利用並整合之前學者的研究成果,以指出《近思錄》的思想功能及意義。 在第一章中,筆者的工作是考察《近思錄》相關背景、文獻,以確定《近思錄》有其思想研究上的必要。筆者並整理之前學者對《近思錄》的研究成果,取其菁華,補其不足,以探討《近思錄》對「中國思想史」的重要意義究竟為何。 在第二章中,筆者的工作是考察《近思錄》文本,歸納《近思錄》歷經朱熹與呂祖謙數次討論合編、後來並經數種修訂版本刊印的過程。筆者並指出《近思錄》有所安排地擇取四子之語,對初學者來講,確實是「選材精湛」且「安排有序」,為理解北宋四子思想的極佳入門。 在第三章中,筆者的工作是考察《近思錄》思想系統,證明《近思錄》十四卷文本的選語雖未能呈現出一套嚴密的邏輯安排,但仍明顯有其「思想系統」。就此,筆者發現其思想系統主要包括:「本體論」方面講「理」與「氣」為「道體」兩大端,氣映現於人,其作用為「伸」(神)、「歸」(鬼),道體生生不息,表現在人身為「仁」等;「修養論」方面講敬�靜、義�公、志�正、慎�戒、行�藏、時�中等修養原則的思考及運用;「政教論」方面講「誠」(愛民、正心誠意、剛強不阿等)、「公」(戒私、和親、薦賢等)、「中」(因時因地制宜、知幾、不合則退、從容徐徐行事等)等仕宦與講學時所應著重的要點。 在第四章中,筆者的工作則是比較《近思錄》與其思想淵源。比較後發現,《近思錄》確能作為認識北宋四子思想的入門,不過僅止於「關於大體而切於日用諸語」方面而已。換言之,《近思錄》所選諸語只是周、張、二程四人思想的某個面向的提要、引導,絕非四人思想的「精華錄」。因而就這方面看,《近思錄》的貢獻主要在於:a.引導初學者對北宋四子學問規模「循是而進,自卑升高,自近及遠」地理解b.了解「伊洛儒學」一派對宇宙本體、修養、政教等方面所重視的課題究竟是哪些。 在第五章中,筆者則嘗試對《近思錄》作綜合評論,試圖探討《近思錄》對中國歷代學者們的研習有何貢獻及局限處。並針對「思想史研究」及「現代意義」兩方面考察,看看《近思錄》在這兩方面是否也都有其價值?以及其價值為何? 經由以上這些分析研究,筆者的結論是:儘管《近思錄》這本思想選集有其時代局限,但就許多領域而言,仍有其重要參考意義──就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人來講,《近思錄》確是認識他們的一把不錯的鑰匙;就朱熹與呂祖謙來講,《近思錄》也確是兩人學術思想成就的代表作之一;就宋、明理學研究來講,《近思錄》實占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就中、日、韓思想史研究來講,《近思錄》亦不能忽略;就現代人所面對生存困境的挑戰來講,《近思錄》所展現的儒學思維,更是具有回應、化解的能力──因而,其成書雖遠在八百多年前,但在現代思想界,仍有其學術價值。

關鍵字

近思錄 朱熹 呂祖謙 周敦頤 張載 程顥程頤 新儒家 修養

參考文獻


陳榮捷著《朱熹》�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0
方立天著《佛教哲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田 浩著《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市:允晨文化,1996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學生書局,1990
鄔昆如著《哲學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

被引用紀錄


林佳靖(2007)。陳淳《北溪字義》研究──性理之學的建構及其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10638
陳俞志(2007)。朱熹童蒙教育思想及其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204200815532876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