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31.244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一共分為六章,第一章是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資料。第二章是創作論,說明張曉風生平經歷與文學創作、寫作觀、戲劇觀、思想淵源,發現作者的思想淵源、寫作觀、戲劇觀如何影響她的創作,並成為她劇作中的背景底色。第三章是題材論,說明張曉風戲劇常用的舊瓶新釀、本文互涉的手法,並從取材原典、改編情節、劇作主旨中來作各劇析解。作者偏愛採用「舊瓶新釀」的手法,從傳統古籍中取材,賦予現今時代的意義,雖是採用舊的典故,卻重新詮釋改寫,添加自己的意念思想,創造出嶄新的精神。第四章是藝術論,由古今中外的多方面視角,分析張曉風劇作中的形式結構、人物刻劃、表現手法,發現構築張曉風劇作的藝術形式、手法特色。第五章是意識論,發現張曉風各劇所涵括的議題都非常寬廣,並且切合社會需求,但是也有不變的主題,就是對人性人心的描寫刻劃、對世情百態的描繪、對宗教真理的執著、對生命理想的追尋。第六章是結論,說明研究成果、困境與發展。

關鍵字

張曉風 戲劇 舊瓶新釀

參考文獻


姚一葦(1992)《戲劇原理》台北:書林。
何冠驥(1994)在〈《桃源夢》與《遠方有個女兒國》──當代中國反烏托邦文學的兩個路向〉(收錄在陳炳良編的《香港文學探賞》)
黃美序(1978/12)〈姚一葦戲劇中的語言、思想與結構〉《中外文學》7卷7期 49期,30-73。
黃美序(1994/12)〈台灣小劇場拾穗〉《中外文學》二十三卷七期271期,61-70。
傅得曼(H. E. Freeman)粱潔瓊譯(1990)《舊約先知書導論》台北:華神。

被引用紀錄


吳奕蓉(2014)。女性發聲,姊妹作戲:臺灣小劇場「女節」初探(1996~2012)〔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4.00031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