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78.157
  • 學位論文

元儒蘇天爵治世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 莊萬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主要分成五個章節來討論蘇天爵的治世思想,首先在緒論中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順勢說明本文的章節安排情況,而後則就研究現況做出了解與分析,最後再對本文研究的範圍做出限定。 在第二章中所討論的是蘇天爵的生平背景、其著作真偽的考察及存世著作的介紹與說明。 第三章則討論蒙漢文化的直截對應情況。《元史》記載了許多蒙元君臣之間的對話,在這些對話中可以反映出不少蒙古君主與漢族儒臣間不同的思想差異,換句話說,《元史》呈現了蒙漢兩種異質文化在接觸時的種種對應情況。反觀蘇天爵著作中,漢儒面對蒙古統治者在思想與文化上的差異,採取的對應方式亦不外兩種:非仕即隱。而蘇天爵除了記載了在朝為官的儒者回應蒙古統治者的種種態度之外,亦對隱居的儒士甚為關懷且著墨甚多,從中亦表達出蘇天爵個人對於出處進退的觀點。本章主要的目標,在於觀察蒙漢之間文化接觸時的直截對應情況,之後並回歸本論文所關懷的主要角色──蘇天爵身上。因此在小節的安排上,為了能充分的理解蘇天爵在其著作中,對於各儒者的出處進退之評價與觀點,便得先了解當時蒙漢兩種文化接觸時的彼此對應情況,而此處便可由兩方面來討論:首先,試圖從蒙古政權的角度來思考與漢文化接觸時的心理與回應,希望能藉此客觀的理解元代蒙古政權對於文化的處理態度,並試著由此進一步分析其漢化的實際性質;其次,經由前一節的分析,已然可以從蒙古政權對於漢文化的態度上,了解漢族儒士所生存的政治文化環境,而由此環境下便可觀察處於其中的漢族儒士,對於政權招徠所表達的出處進退態度,亦可由此進一步分析其抉擇時的實質心態。這兩部份的材料,除了來自於史傳及近人之研究成果外,並加入蘇天爵著作中相關之材料以做為討論之佐證或基礎,由此以見蘇天爵所處時代的政治、文化與儒者態度。此則構成本章之第一、二節。完成了以上對於元代儒者出處進退之時代背景與情況所做出的分析與論述後,在第三節中,則通過對於蘇天爵在《滋溪文稿》中所提儒者之出處進退而做出之評價進行理解,並由審視其出處進退之理由與態度中,進一步分析蘇天爵對於儒者出處進退之真實看法,最後再對蘇天爵的自我角色之認知與自覺進行理解。 第四章與第五章則討論蘇天爵的治世思想。蘇天爵在官場三十餘年的時間,由薊州判官,遷轉二十餘官,最後於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時病逝,除了擔任史官、奎章閣授經郎兼譯文官、禮部侍郎、吏部尚書、集賢侍講學士等職位時待在內廷,而未涉及實際的治理事外,其餘時間幾乎皆在實踐其治世之理念,其中最為時人所樂道的,便是為監察御史時的到湖北審案事蹟與連上章疏事。而這些參與實際治事運作的職務,不但可實踐蘇天爵之所學與所長,亦經由這些歷練而將其感受與想法表諸於文字上而成為《滋溪文稿》與《治世龜鑑》。因此,在蘇天爵所遺留至今的幾部著作中,尚可見其治世之思想。再加上由第三章對於蘇天爵對於自我角色的認知之討論,得知其乃由史學的領域轉而對治世領域感到興趣,最後並藉由在江浙與兩浙的任職充分發揮其治世上的才能。觀後世學者僅注意到蘇天爵在史學方面的成就,而未對其晚年所著意的治世理念多所著墨,甚為可惜。因此本文擬對其治世思想加以整理與分析。觀其治世思想,可以發現其中貫穿整個思想的三個基本立場:天人感應思想、文化思想與民本思想。而針對實際的政事部份,則在四個領域上有其積極之主張與論點,此四領域分別為教育、法律、銓敘以及財政。而第四章主要的論述目的,便是為了將蘇天爵在治世思想上的基本立場,做一番系統性的整理與分析。至於實際主張部份,則放在第五章再加以論述。

參考文獻


04.元代的士人與政治,王明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3。
10.元史新講(一)∼(五),李則芬,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3。
16.兩漢思想史,徐復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2。
26.孔孟荀哲學,蔡仁厚,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2。
03.經義考索引,吳政上編,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2.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