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71.202
  • 學位論文

藝術感通理論在自我音樂創作中的運用

指導教授 : 柯芳隆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篇論文係以藝術感通理論為研究重點,透過聲像的轉化,將音樂與繪畫、中國唐詩、民族舞蹈的感通性,實際運用於音樂創作作品中。 藝術感通理論主要的內容論及: (一) 音樂與繪畫的感通性:音樂中的繪畫性、繪畫中的音樂性。 (二) 詩與音樂的感通性:詩中的音樂性、音樂中的詩性。 (三) 詩、畫、音樂與其他藝術的感通:各藝術領域中的音樂性。 音樂創作中的潛在藝術感通性主要是藉由美學、情感、形式來達到,因藝術感通是值於對藝術的共感覺及藝術移情,並透過想像及象徵之層次將各藝術與音樂之間做一轉化,如此使得不同的藝術品之間得以感通。據此,潛在感通因素在音樂創作中則有其不同的表現方式,以下即分列說明: (一)美學:創造過程、媒材與表現、欣賞與批評。 (二)情感:藝術符號、表像。 (三)形式:虛幻空間、時間意象。 經由以上的藝術感通理論為基礎,結合「繪畫」、「詩」、「舞蹈」等多樣藝術的共感覺,將其聲像化,並從多位藝術家作品中的創作設計做探討,最後將研究之結果運用於以下的創作作品: (一)豎笛與弦樂四重奏─《 構成VII 》 (二)四重奏─《 印象•日出 》 (三)聲樂作品─《 樂游原 》、《 涼州詞 》 (四)兩位舞者、雙馬林巴琴與鼓─《 巴里島之舞 》 (五)長笛與兩位打擊樂者─《 虛與實 》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王次炤 著:音樂美學新論。台北:萬象圖書,民國八十六年,初版。
平 珩主編:舞蹈欣賞。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六年,再版。
朱光潛 著: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六十二年。
邵義強編著:交響曲淺釋上冊。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初版。

被引用紀錄


林昭宏(2010)。聲音與空間氛圍搭配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000824
蔡佳琪(2003)。音樂結合劇場元素--音樂劇場《浮光掠影》—之創作理念〔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34163
楊佩螢(2004)。從六朝樂賦再探文學抒情傳統〔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0105773
李佳穎(2010)。運用聽覺與視覺共感覺於產品造形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6-1908201012130700
林戎芳(2012)。「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應用於國民中學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8583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