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52.212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歷代杜詩學詩法論研究 提 要 本論文乃研究歷代杜詩學中之詩法論,理論結構分兩層次,第一是在原始資料中整理出歷代批評家對杜詩詩法的分析,提出其理論作用、術語定義與相關問題,第二層次則是針對上述之理論術語所具有的文學批評意義作一分析。全文約三十餘萬字,分六章,共論相關術語百種以上。 第一章「緒論」先解釋「杜詩學」之名義與研究旨趣,並論歷代「詩法」理論之發展情形,「詩法」之說自唐肇始而後代愈加細密,其具有「示人學詩門徑」之企圖,並涉及「有法」、「無法」、「活法」、「死法」等創作與批評之最核心問題,並與杜詩間有極切之關係,值得深究。 第二章分兩部份言之,其一是杜詩學詩法論之初期,自中唐迄南宋,此時詩人一方面在自我詩作中直接學習杜詩詩法,另一方面在詩話等著作中,對杜詩在用字、鍊句這個方面提出了討論。第二個部份是杜詩學詩法論之中期,自劉辰翁自金聖嘆,此期間在批評上採用「評點」的手法,而關注焦點,則是杜詩詩中之章法聯絡。 第三章論及清人注杜作品及詩話中對杜詩詩法的闡發情形,主要而言只是對前代理論的繼承與細密化,唯可重者乃桐城派之方東樹以古文論詩之著《昭昧詹言》,其詩法理論皆染古文色彩,頗具一家之風,同時亦點出杜詩詩法論借法其他藝術形式批評觀與術語之事實。 第四章則論清代專門以評論探析杜詩詩法之兩本著作:黃生《杜詩說》與吳瞻泰《杜詩提要》。黃生為杜詩之句法專家,共析論杜詩中三十餘種句法,是為對「佳句法如何」的最善詮解。而吳瞻泰則是全面性地分析杜詩詩法,兩人所論杜詩詩法之繁複細刻,實蔚為大觀。 詩法分析至此為第一層次,而其中有諸多疑點皆被提出,如創作上的有法與無法,批評中的本位與出位,藝術上的成就,中國詩歌美學的本位爭論等,以下即一一提出析論。 第五章先釐定字法、句法在語言上的意義,並進一步探討:字法所關照的究竟為何,以及對於窮變句法的批評觀是哪一種美學態度。其次再分析逐漸形成模式化的章法論,如何表現杜詩之藝術特徵,而這種詩學中的創作模式究竟是無法亦或有法亦一併在此論之。其三則分析杜詩詩法批評與其他藝術批評在美學觀點、創作手法與術語使用上的相混,並進一步探討杜詩及杜詩批評的出位現象。 第六章屬結論性質,以為詩法批評在「示人學詩門徑」與「以詩法解杜旨」的兩方面流於枉然,惟在「藝術呈現」上最為成功,而將杜詩推向藝術的經典地位。最後則論杜詩藝術經典化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與結果對我國詩學的總體影響,是為對杜詩學詩法批評研究的最終意義。以下並以簡表分示本論文所研究歷代杜詩學詩法論在「材料」、「目的」、「爭議問題」、「內容」及「影響」等各方面之關係,以略見其要。 以該表而論,在杜詩學詩法論的觀察下,其材料可包括兩類:杜詩之相關著作及其他,杜詩之相關著作又可劃分兩種,一是杜詩的註解或評點,類似劉辰翁等人的作品;另一是專以詩法批評為全書中心的著作,如吳瞻泰之《杜詩提要》。在「其他」一類的作品中,則包括了詩話、雜著、書信、序跋等文字中的相關資料,亦可略分為二,一是杜詩之專門作品,如蔡夢弼《草堂詩話》,另一則是在上述文件中,大量援引杜詩以為說明或證例的部份。基於材料之不同,亦可睽諸其目的之差異,如「其他」之一類主要目的在「示人學詩門徑」,而杜詩即成為此過程中最佳示範;又如「杜詩評點註解」之一類,則其目的多在以詩法之論解杜詩之本旨,另「詩法專著」一門,則偏重於杜詩詩法技藝之闡發。當然此說有時互有交涉,如吳瞻泰不免有解釋杜旨之傾向,而金聖嘆則時時不忘教人學詩。 而這些目的也引發了不同的問題,如:「有法與無法」之爭、「可解與可解」之辨,以及藝術典範的建立等。綜合來說,其內容可分三大領域:偏向語言探討的字法與句法、重在結構分析的章法以及其他不可以歸類的部份,如筆法。在章法與筆法等部份,則很明顯地在批評的過程中,表現出與其他藝術批評(主要是古文、制藝與書畫)在用語或觀念的互混,這一方面來自於評點系統在批評形式上的互混,而導致了觀念上的互混;另一方面則是書畫理論形成較早且較穩定,因而影響了詩歌的某些觀念。當然,藝術本身美感經驗的相通,亦是主要的原因。 通過語言文字形式的分析,杜詩的藝術價值更加明確,一此杜詩為我國詩學新典範的地位也更加確立,對杜甫本身而言,「詩聖」的地位由儒學的立場擴充至藝術的領域;而對我國詩學而言,則後代詩人幾乎受其霑溉,與「神韻」一派在創作的追求上迥然別途,我國詩歌美學的本位與主流,亦在這樣的對立中浮現。

關鍵字

杜甫 杜詩學 文學批評 詩法

參考文獻


中國詩學•設計篇 黃永武 巨流 1996五刷
唐宋詞十七講 葉嘉瑩 桂冠 1994
嚴羽及其詩論研究 黃景進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七十五年
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 張健 聯經出版社 民國六十四年
當代文學理論 Terry Eagleton著,鍾嘉文譯 南方出版社 民國八十年

被引用紀錄


李欣錫(2007)。錢謙益明亡以後詩歌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65083
洪麗君(2010)。明清飲中八仙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14160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