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的五十年間(1895∼1945),由於日本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慾望作祟,發動侵略戰爭,尤其是1937年起台灣人亦被捲入戰事中,戰時體制下台灣島上的所有人民,隨著統治者的意志而與戰,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現代化軍事震撼,而1945年8月15日終戰之後,日本為戰敗國,而台灣復歸戰勝國--中國所接管,睽違了半個世紀的祖國,帶來文化、社會、歷史、政治、語言等,與日治時代迥異的新局面,使得戰後台灣人的心理調適面臨極大的難關,關於此時代悲劇下的心靈共相,台灣作家大量書寫於文學作品中,尤以小說為大宗,形成一股特殊的見證文風,而創作的時間延綿不輟有四、五十年之久,有人說時間是療傷的最佳良方,因此從最初四○年代到數十年後對於殖民地戰爭經驗的書寫,可以發現其中依稀有訴苦、療傷、救贖、自覺的線索浮現,據此發掘書寫殖民地戰爭經驗的作品於台灣文、史的價值為何,因此本論文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式,探討台灣作家於小說中所關懷的殖民地戰爭經驗。 第一章緒論部位,就研究動機、「殖民地戰爭經驗」的界定與研究方法等加以說明,以掌握研究主題與研究方向。 第二章、第三章小說題材分析,則以「人」為主,探討作家筆下戰爭期間台灣人的參戰經驗與生活面貌,進而了解當時台灣人民的心靈活動。 第四章探討台灣作家於終戰後延綿四、五十年,創作以殖民地戰爭經驗為題材的作品,經時間沉澱昔日惶惶不安的靈魂之後,作家結合階段台灣局勢,賦予它新創發的精神,則此類題材的書寫容或有策略性的運用。 第五章從作家的先天條件和後天環境歸納書寫戰爭經驗的世代特質。 第六章探討書寫殖民地戰爭經驗的意義與價值。期能在新新世代作家不斷蜂起的台灣文壇中,找尋其定位點。 第七章結論部分,則從終戰後的五十幾年,凝視於小說中所重塑的戰火下台灣人心靈共相,在見證與被見證間,讓後人了解戰爭的苦痛,並珍視和平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