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4.78.106
  • 學位論文

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

指導教授 : 何寄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論文提要 本論文意圖爬梳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家庭變貌、父者形象、母女關係及少年的人格心理建構等,希望經由細緻的分析及討論,重行建構並比較兩岸的少年經驗。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述清末民初以來「少年家國」的隱喻,在當代小說中的承續或變化之跡。以下簡述本論文的章節架構: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回顧前此研究成果並指出論文研究的意義與價值。其次定義「少年」所指涉範圍及本論題與「成長小說」之區辨,並說明文本取材所據、論述方式以及理論架構。 第二章 家庭內的夢魘與悲劇 本章首節前溯六、七○年代描述家庭親子關係的代表作:《窗外》及《家變》, 以此作為八、九○年代小說的背景論述及比較參照點。第二節以「另類家庭的成形」為題,專節探討《孽子》在八○年代小說中出現的意義。第三節則主要以女性小說家作品為本,論述其中所呈顯的家庭經驗脈絡。 第三章 女兒的凝視與對待 本章範圍開展至九○年代小說作品的表現,深入探討兩岸女性作家如陳雪、杜修蘭、袁瓊瓊、陳染、林白、遲子建等,如何在作品中以「女兒」的眼光凝視母親、形塑父親,並書寫糾纏於家庭親子間的愛恨情仇與情欲想像,由此剖析家庭關係對「女兒」步入成人世界的影響。 第四章 父名的逐步崩解 本章轉以九○年代男性作家所書寫的成長經驗為主要文本,在第三章「情欲之父」的描繪之外,另外加入「悖德之父」、「諧謔之父」、「猥瑣之父」等形象的討論,並希望藉由作家書寫筆調及觀點的討論,透視其對於父權體制的顛覆與批判。 第五章 家庭論述的轉變及其意義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脈絡裡,「家庭」每被編織入「國體」想像;「少年」的「身體」亦每充具國族希望之寓託。本章旨在前三章的論述基礎下,歸結出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家庭、親子關係論述的重點,並結合社會思潮與脈絡,分析自五四以來,「少年家國」的論述傳統,至八、九○年代以降的承繼、演變及其意義所在。 第六章 結論 本章第一節總述論文研究成果,第二節「未來展望」則指出後續可資繼續開展、擴充研究的其他命題。

被引用紀錄


林淑惠(2012)。桎梏、覺醒 ── 蕭颯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2.00077
鍾宜芬(2009)。浮詭的年代•危機的敘事─蕭颯小說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0640
聶妤帆(2013)。林白、陳染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及其情感研究〔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8/YZU.2013.00306
吳佳穎(2017)。女人家:論臺灣新世紀女性小說中的城鄉意識與身體經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1278
詹涵晴(2013)。從孽子到人子──白先勇《孽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1103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