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23.123
  • 學位論文

和平溪口地區聚落與土地利用的變遷

指導教授 : 陳憲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以政治生態學的研究途徑,試圖瞭解和平溪口地區在聚落及土地利用的變遷過程中,人地關係所產生的改變。 從原住民進入和平溪口開始,人地關係即隨之出現。由狩獵、游耕演變到日治時的定耕,居民在直接從環境獲取維生物資的同時,土地利用集約度的增加使得人地關係逐漸密切。戰後居民持續改變其利用環境維生的方式,其中的現金作物栽培,是居民土地利用集約度最高、人地關係最密切的時期,之後則隨著農業人口的減少而開始疏離。 若回顧世界各地的政治生態學研究,會發現一般的情形為:國家與資本的力量不但使地方社會內部產生變化,更透過對人群中「土地管理者」的影響,使原本的土地利用型態與人地關係發生轉變,進而對自然環境造成衝擊。從和平溪口地區各時期變遷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相似的情形,其中對於環境的衝擊可能不甚清楚,但對於人地關係轉變的影響卻是顯而易見。 在人地關係變化的同時,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部分是居民的自主性。在狩獵游耕的無政府時期,是居民對自身與環境支配力最強、自主性最高的時候。在國家力量進入,並開始改變居民的土地利用方式時,居民的支配力同時被削弱。到了戰後,來自資本方面的作用力則更為強大,其間雖然居民曾出現若干零星的反應,但在人地關係逐漸疏離,以及村中經濟與外部經濟逐漸結合的過程中,居民也逐漸失去了對自身與環境的自主性,亦即所謂的被「邊緣化」。 澳花與和平雖然分居和平溪口兩岸,但由於同在一個區位條件極度不佳的封閉性地理環境中,兩地環境又頗為類似,且受到同樣外部力量的影響,導致兩地的聚落變遷過程也大致相仿。較為不同的是在民國80年代以後,因為聚落位置與環境資源的不同,兩地分別成為枇杷專業區與工業區。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澳花人由於仍然擁有土地,農業還是未來村中經濟發展的一個可能,這和一般鄉村居民的情形相同;倒是失去了大部分的土地的和平人,在無法利用環境從事農業生產、人地間的互動關係降至最低的情況下,反而有點像是一群都市人。

關鍵字

和平 澳花 和平溪 政治生態學

被引用紀錄


徐旭誠(2012)。保護區的跨界利益:臺灣設立國家公園的政治生態學與權益關係人分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1219
洪立三(2009)。居民對於關渡自然公園的態度與公園的政治生態學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2105
鍾沛鈞(2011)。從政治生態學探討農業政策與峨眉鄉發展間的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4087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