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50.164
  • 學位論文

蔡邕辭賦研究

Study of the Ts'fu of Ts'ai-yong

指導教授 : 高秋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論文提要 蔡邕是繼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之後的辭賦大家。曹丕、劉勰等文評家以「張蔡」並稱,以評價其文學地位,但蔡邕辭賦的表現與成就所受到的關注卻遠不及張衡。張衡辭賦被認為是漢賦轉變期的代表,但其實蔡邕才是徹底轉變漢賦形式、思想、內容與風格的辭賦大家。然而國內對蔡邕辭賦的研究至今付之闕如,至筆者截稿,仍未有任何關於蔡邕辭賦研究的論文出現,本文撰寫的動機,即在彌補此不足。 蔡邕辭賦共十九篇,其中〈述行賦〉、〈漢津賦〉、〈青衣賦〉、〈釋誨〉為完篇,其餘十五篇皆為殘篇或殘句,〈玄表賦〉甚至只存一句。研究對象的篇章多屬不完整,是本論文於研究時的最大限制。但據《全漢賦》所輯,蔡邕辭賦仍是兩漢賦家作品目前流傳最多者,從其賦作數量,亦能見其辭賦題材、類別多元的特色。 本論文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研究,對蔡邕生平的探討,乃屬於知人論世的外緣研究。第二部分是作品研究,將蔡邕辭賦依題材內容分為「史地書寫」、「情志書寫」、「藝術書寫」、「詠物書寫」四類,然後逐篇討論。透過逐篇對辭賦外緣及文本內容的探討,以深入認識蔡邕辭賦的承繼與創新、特色與成就。第三部分是屬於宇宙、作者、作品、讀者四者關係、互動的研究,以探究蔡邕在兩漢美刺致用的傳統辭賦觀下,其辭賦作品所呈現的辭賦創作觀,與其在〈上封事陳政事七要〉的言論,究竟何者較能代表其辭賦觀,以糾正過去學者咸認為蔡邕辭賦觀乃否定漢賦價值之論。 論文各章要旨 全文分八章,各章之要旨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交代研究範圍與方法,解釋研究預期與限制。 第二章「蔡邕生平」。研究蔡邕家世鄉里、生平經歷、師承交游及薦舉受業,由此,彰其博學多才的學養天賦,明其起伏跌宕的生平仕途,顯其身處亂世的生命悲劇。 第三章「史地書寫」。研究〈述行賦〉、〈漢津賦〉此兩篇具時空、史地意識的辭賦,追溯紀行賦、地理賦的源流,以觀〈述行賦〉、〈漢津賦〉之承繼,並分析其藝術技巧。 第四章「情志書寫」。討論〈協和婚賦〉、〈青衣賦〉、〈釋誨〉、〈九惟文〉、〈弔屈原文〉的外緣及內容,以見蔡邕辭賦抒情言志,心精辭綺、體小而美的特色。 第五章「藝術書寫」。從對〈瞽師賦〉、〈彈琴賦〉、〈筆賦〉、〈篆勢〉、〈彈?賦〉同題、同類賦作之溯源及文本的討論,以見蔡邕辭賦在題材、思想內容及表現方式的承繼、拓展及開創。 第六章「詠物書寫」。研究〈蟬賦〉、〈團扇賦〉、〈霖雨賦〉、〈傷故栗賦〉、〈短人賦〉的外緣及內容,歸納出:「蔡邕辭賦的詠物書寫,最能具體而微的彰現出東漢詠物賦與西漢之不同,並且對建安辭賦之取材影響又最為明顯,且開啟了建安以降書寫詠物抒懷小賦的風氣」之結論。 第七章「蔡邕的辭賦觀」。分為「兩漢辭賦概述」、「漢靈帝與鴻都門學」、「蔡邕辭賦創作所體現的辭賦觀」三節討論。蔡邕辭賦表現出超越諷諫美刺傳統的辭賦觀,游於藝的創作態度,使其辭賦作品展現出獨立於政治、經術的文學自覺。 第八章「結論」。歸納本論文研究結果,呈現蔡邕辭賦之承啟、特色與成就。

關鍵字

蔡邕 漢賦 辭賦 建安辭賦

參考文獻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05)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0.01)
彭衛著《漢代婚姻形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朱曉海〈自東漢中葉以降某些冷門詠物賦作論彼時審美觀的異動〉,《中國文哲研究集?》第12期,1998.03)
戴伊澄《文選音樂類賦篇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被引用紀錄


王靜兒(2009)。兩漢言志賦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65799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