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22.6
  • 學位論文

古史辨《周易》研究評議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書對欲對顧頡剛所引領之古史辨思潮,在《周易》研究中呈現的成果與樣貌進行評議,研究對象以《古史辨》第三冊上編為中心,旁及相關著作,本書內容概分為七章: 第一章緒論,簡要簡釋本書命題,並進行文獻評述,表明研究動機,以及略述古史辨運動以概括背景,最後註明寫作方式。 第二章,論古史辨對《周易》研究方向的引導。由於古史辨本身具有觀念革命的性質,因此先將其所受源流、時代背景、治學方式等說明,並且突顯古史辨定調在破除經書權威,重視史料學與文獻考究,其《周易》研究最主要的觀點,乃在於「《易》為卜筮之書」與「經傳分觀」二者。   第三章,論古史辨與《周易》古史研究。古史辨對現代易學有一突出的貢獻,即是將古史和《周易》的連結加深、加強。本章先從〈易傳〉即有的「引史證易」的傳統談起,而後提出顧頡剛對「易中有史」的貢獻,以及余永梁、李鏡池對此一方向的耕耘和李氏對「易即古史」概念的發展。   第四章,論古史辨對「商文化和《周易》關係」之探討。古史辨學者前有未有的關注《周易》的起源,尤其殷墟甲骨的出土更激發此類研究的興盛,至今猶未衰歇。即使數字卦的確認、周原甲骨的發現、王家台秦簡《歸藏》的出土,仍難以回答古史辨當時提出的問題。特以此章識之。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次序安排,亦欲借以彰顯古史辨對歷史背景知識引入《周易》研究的用心。 第五章,論古史辨對《周易》經文的析論。 第六章,論古史辨對〈易傳〉的看法。由第六和第六章的章題上表明,古史辨對於《周易》經傳的價值評斷並不等同,成見先行,就造成了古史辨的缺憾,有功於「經」,而有過於「傳」。筆者並於兩章結論處略抒所得,以求教於方家。 第七章結論,述古史辨《周易》研究上的成就和局限。以此總結。

關鍵字

古史辨 周易 顧頡剛 李鏡池 古史 數字卦 經傳分觀 疑古 余永梁 錢玄同 容肇祖 胡適 馬衡 錢穆

參考文獻


7. 朱岐祥:《周原甲骨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48.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7. 李宗焜:〈數字卦與陰陽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6年6月,頁279-318。
25. 鄭吉雄:〈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易傳》對《易經》的詮釋〉,《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頁1-33。
94. 〔德〕施耐德(Laurence A. Schneider)著,梅寅生譯,《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民族主義與取代中國傳統方案的探索》,台北:華世出版社,1984年。

被引用紀錄


王詩評(2009)。高懷民教授《易》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221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