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欲對顧頡剛所引領之古史辨思潮,在《周易》研究中呈現的成果與樣貌進行評議,研究對象以《古史辨》第三冊上編為中心,旁及相關著作,本書內容概分為七章: 第一章緒論,簡要簡釋本書命題,並進行文獻評述,表明研究動機,以及略述古史辨運動以概括背景,最後註明寫作方式。 第二章,論古史辨對《周易》研究方向的引導。由於古史辨本身具有觀念革命的性質,因此先將其所受源流、時代背景、治學方式等說明,並且突顯古史辨定調在破除經書權威,重視史料學與文獻考究,其《周易》研究最主要的觀點,乃在於「《易》為卜筮之書」與「經傳分觀」二者。 第三章,論古史辨與《周易》古史研究。古史辨對現代易學有一突出的貢獻,即是將古史和《周易》的連結加深、加強。本章先從〈易傳〉即有的「引史證易」的傳統談起,而後提出顧頡剛對「易中有史」的貢獻,以及余永梁、李鏡池對此一方向的耕耘和李氏對「易即古史」概念的發展。 第四章,論古史辨對「商文化和《周易》關係」之探討。古史辨學者前有未有的關注《周易》的起源,尤其殷墟甲骨的出土更激發此類研究的興盛,至今猶未衰歇。即使數字卦的確認、周原甲骨的發現、王家台秦簡《歸藏》的出土,仍難以回答古史辨當時提出的問題。特以此章識之。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次序安排,亦欲借以彰顯古史辨對歷史背景知識引入《周易》研究的用心。 第五章,論古史辨對《周易》經文的析論。 第六章,論古史辨對〈易傳〉的看法。由第六和第六章的章題上表明,古史辨對於《周易》經傳的價值評斷並不等同,成見先行,就造成了古史辨的缺憾,有功於「經」,而有過於「傳」。筆者並於兩章結論處略抒所得,以求教於方家。 第七章結論,述古史辨《周易》研究上的成就和局限。以此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