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5.117.183
  • 學位論文

日治末期溪湖人的戰爭經驗(1937-1945年)

指導教授 : 溫振華教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的戰爭是指西元1937年至1945年,日本對中國展開的侵略戰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捲入二次大戰。戰爭期間,臺灣扮演支援日本之「不沉的航空母艦」。本文所指的「戰爭經驗」,即在此戰爭背景之下,台灣島外軍事動員與島內配合戰時體制之活動。 筆者以現今彰化縣溪湖鎮為地理範圍,以七、八十歲以上的耆老為受訪對象,採訪其日治末期的生活經驗、動員與戰爭之回憶。從「被動員者」之觀點,藉以觀察整個「社會軍事化」時期,地方上的改變與活動情形。 首先探討戰爭發生以前,1930年代溪湖人的生活情形,由一個完全農業的鄉鎮,因糖廠的設置,帶動地方上市街的變化與經濟發展。其中保持台灣鄉村的樸實,也有新事物的建立。又臺灣總督府之殖民統治,透過街庄、警察與保甲之行政控制,配合初等教育之推行,塑造出在地人對行政區域與家鄉之認同。 接著說明自從1937年戰爭爆發後,總督府將全台進入戰時體制狀態,在戰時體制之下,溪湖鎮人生活情形的改變。包括物質面的配合,以及隨著空襲與戰爭激烈,而帶來的生存壓力。 並將溪湖鎮人的戰爭經驗區域性分類,除島內的軍是參與,到達海外前線者也很多特殊的經歷。 本研究所蒐集的耆老訪問記錄與分類整理,呈現大歷史背景中,小人物的體驗與生活狀態,展現歷史的多元面貌。並從溪湖人的戰爭記憶重建地方的歷史 ,進一步呈現在此大環境中一般民眾的心理與生活,提供歷史教學中對「人」的關注。

參考文獻


1996 〈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台灣史 論文精選(下)》,頁161-201。
2001 〈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8:1,頁1-39。
2002 〈近年來臺灣口述史的評估與反省〉,《近代中國》,149期,頁38-45。
1999 〈二次大戰臺灣遭受戰害之研究〉,《臺灣史研究》,4:1,頁149-194。
2007〈烽火後的同鄉情:戰後東亞台灣同鄉會的成立、轉變與角色(1945-48)〉,《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1,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頁1-49。

被引用紀錄


郭怡棻(2011)。戰時體制下的警察與臺灣社會(1937-194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5387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