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216.18
  • 學位論文

世變與家道-中港陳汝厚家族的發展(1746~1945)

指導教授 : 蔡淵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論文摘要 清乾隆11年(1746),中港陳家開台祖陳朝合在情急之下帶著兩個兒子伯樹和伯林逃命到台灣,從白沙墩上岸,後至中港發展,成為中港地區不論是在社會、經濟或是教育等各方面都影響深遠的家族。 陳家由開台祖朝合至台,面臨了遠赴他鄉身無分文、戴潮春事件和日本領台政權更迭之際,以及因為日趨現代化所帶來一連串經濟、社會、教育等方面的大轉型。這些重大的「世變」往往很容易讓一個家族因為肆應不良,或是決策錯誤而家道中落。本文旨在探討中港陳家面臨種種挑戰,採行怎樣的肆應手段,而能使其在這種種「世變」中繼續維持或提振家勢,仍為中港地區舉足輕重的家族。 清領時期,台灣處於開發階段,容易取得資源,只要能抓住契機,就能成為地方上的富豪。來台的陳家最初辛苦開墾,意外致富後,成為富豪。其後陳家人員中,陳錫疇、陳緝熙、陳紹熙以及陳汝厚等又透過科舉、捐納與軍功等不同的方式獲得功名和榮銜,使陳家從富豪晉升為士紳階級。由於地位提升,加強了陳家參與地方事務的深度與廣度,同時也由於如此,使其家族社會地位更為提高。中港陳家在清朝時期,已為地方上之望族。 日治時期,陳汝厚選擇與日人合作,台灣總督為了有效達成統治的目標,仍需藉助地方領導勢力的幫助。而陳家在清朝即奠定下來的經濟與社會基礎,成了總督府推動地方建設的首要人選,故而,陳家延續清朝時期的地方領導勢力,到了日治時期,仍與官府互動良好,成了殖民當局的統治幫手。也由於中港陳家在地方上的影響力,陳羹梅、陳調元也大力的發展地方上的經濟,像是「中港信用組合」、「中港帽蓆組合」、「中港漁業組合」等,不但使家族的事業與地位更為發達,同時對於地方上的經濟活絡與婦女的就業機會貢獻良多。 中港陳家從清朝致富後,對於教育的提倡不遺餘力。日治時期面臨科舉廢除的「世變」之下,陳家很快地適應新式教育,並以之為維持或提升家族地位的憑藉,也由於重視教育,對於中港公學校亦或是傳統詩社的創立貢獻良多。 綜觀中港陳家自遷台之後,歷經清領、日治時期的發展,陳家都不失為一個反應靈活的成功家族。

關鍵字

家族 中港 陳汝厚

參考文獻


臺灣銀行經濟?究室編,《台灣關係文獻集零》,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72。
臺灣銀行經濟?究室編,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南部碑文一冊,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66。
劉璈著; 臺灣銀行經濟?究室編,《巡台退思錄》(第一冊),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58。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眾文圖書公司印行,1979。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

被引用紀錄


陳冠妃(2010)。清代臺灣鹽務行政中的國家與地方社會—以竹塹鹽務總館(1868-1895)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0809
王藝臻(2015)。清代新竹關西王廷昌家族的拓墾與發展〔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7419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