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21.131
  • 學位論文

燕京大學與現代中國史學發展(1919~1952)

指導教授 : 張瑞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以燕京大學的史學研究活動為起點,採取結合燕大內部學術刊物登載文稿所釋放的學術訊息,以及外在政治、學術環境之變遷所造成的影響兩種研究面向,把學術研究的外部環境納入考察視野,重視外在文化機制(包括學術建制)對學術展的影響,且亦注意到學術觀點傳播的方式,揭示出學術文化演進的現象和原因所在;又希冀同時兼顧學術團體在整體學術發展脈絡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學術團體中個別學者學術觀念的發展與流變,將燕大史學研究活動重新擺放進時代脈絡中,擺脫單就學術作品進行考察的偏頗論斷。 全文章節架構安排如下:除首尾兩章為緒論與結論外,第二章〈史學課程的設置與發展〉,以時間為主軸貫串前後,輔以教育制度的演變進行析論。本章試圖利用現存的史學課程資料,在燕大校史的架構底下,演繹歷史系的課程發展方針。並旁及外在學術、政治環境所施放出來的制約力,藉此觀察燕大史學課程的實質規劃與教學活動。 第三、四章則主要是以報刊雜誌為重心進行考察,略分為國學研究刊物和史學研究刊物兩種展開討論。本文之所以將刊物登載的文獻內容拆分為兩章進行論述,主要是考量到合併在同一章節中,篇幅恐略嫌龐大。即便如此,本文並非以為燕大的國學刊物與史學刊物是互不相干的兩條軸線,而是採取傾向於觀察在學術場域中,這兩種性質既重疊又有其獨立面向的刊物,各自如何在民國的學術發展脈絡中開拓自身的「公共空間」。筆者以為這樣的研究向度是較為合乎民國時期的歷史現實的,尤其在燕京大學的這個學術場域中,國學刊物和史學刊物的發行並行不悖,這一方面代表學術轉型的過渡期間,「舊國學」與「新史學」兩種典範的並存、分化與交替;另一方面則是代表史學的學科意識愈趨明顯且獨立,也因此而與國學正式分道揚鑣。 第五章則是以釐清重估燕京大學在現代中國史學發展脈絡的地位為起點,進而探究燕京大學在民國南北學術界所扮演的第三股勢力之堡壘是從何而來的成就?末則針對歷史書寫形式與文體進行分析,列舉考據文類、經世思想和敘述史學如何融攝、形構時代變局、外患頻仍的中國學術界一幅三稜鏡式的史學知識光景。

參考文獻


《中央日報?文史》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2003。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0
汪榮祖,《史學九章》,臺北:麥田,2002。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1979。

被引用紀錄


嵇國鳳(2013)。文化保守主義者在政治夾縫中的思考:以吳宓為例(1927-1949)〔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120141803330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