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38.134
  • 學位論文

淡水觀照—陳慧坤的繪畫空間探究

指導教授 : 林達隆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淡水下坡路〉在諸多的文獻當中,顯示出陳慧坤學習西方現代畫重要的里程碑,在其學貫了中、日、西方繪畫思維後,從研究的角度去模仿所認同的藝術理念與形式,進而開創出屬於自己獨有的風格。本論文以淡水為主題的作品,分析其透視與色彩所造成的空間構圖慣性;淡水系列的畫作,正說明了其對追求現代畫空間畫法與藝術形式中物體永恆性的起步。文獻中提及,陳慧坤對藝術創作上表現的新看法:認為好畫貴在創作,且形成的藝術表現是因時間構成的,並不是剎那間的流露。將心中的構想畫在畫布上,不但表現時間,還存在著永恆的意義。為了尋求永恆不變的真理,他模仿了塞尚的表現技法,將其精神與塞尚接軌,以淡水風景為作畫對象,來學習塞尚的結構與透視,是否是陳慧坤學習現代畫空間的靈感來源,亦是讓人玩味的。 本論文將以陳慧坤在1960年到1970年其間,以台灣淡水風景為主題的風景畫創作,以透視的觀點來研究其風景畫中的空間結構。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序論,主述其畫作受後印象派繪畫的觀點影響,到自我風格的實現;第二章著重在陳慧坤的生平與藝術的創作歷程作概略的介紹,包含了其家世背景,求學與學畫過程,且如何將所學習的膠彩、中國水墨與西洋現代畫,運用在其繪畫創作上;第三章針對現代繪畫的範疇,以空間的定義、透視法、深度線索、中西繪畫空間的表現等理論上的論述;第四章針對陳慧坤淡水畫作逐一分析,深入探討其物象描繪的觀感、透視與色彩的關係、透視空間的運用與慣用手法等,陳慧坤如何將中西的空間構圖特徵沿襲與創新;第五章結論。藉由這樣的分析,不但知曉其藝術上的獨樹一格,更掀起後輩藝術家,對藝術多方面嘗試與創新的潮流。

參考文獻


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台北:1987年。
E.H. Gombrich., “The Force of Habit, ” The Sense of Order:A Study of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 London:Phaidon Press Limited, 1979, p.171-194.
Julian Bell, “What is Painting? Representation and Modern Art”, THAMES AND HUDSON, 181A High Holborn, Lodon WCⅣ 7QX.
陳美均,《從傳統山水畫之「空間表現」論李可染山水畫之突破》,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中文書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