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81.21
  • 學位論文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一年「瑞士」篇〈威廉泰爾教堂〉、〈奧伯曼山谷〉、〈日內瓦之鐘〉之詮釋探討

Interpretation study of “La Chapelle de Guillaume Tell”, “Vallée d’Obermann”, “Les cloches de Genéve”from Franz Liszt’s Années de Pèlerinage-Swisses

指導教授 : 葉孟儒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浪漫時期重要音樂家,創作出無數的曲目,不論身在十九世紀或是現代音樂的世界裡,人們也不會忘記這位傑出的音樂家。李斯特的作品多而廣,年輕時期的他不僅在琴藝上打破了許多傳統,更在樂曲上改編過無數的曲目,將其他作曲家的創作,不論是交響曲、協奏曲、或是其他器樂的作品,將其改為鋼琴的版本。 而在浪漫時期的思想中,有著外在的意義與內在的內涵,也就是說音樂要有「標題」並且能夠描述情節;在李斯特這一生中,不只受到時代變遷之影響,也受到許多人影響,其中包括白遼士,而在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中,帶給李斯特很大的震撼與影響,不僅將此作品仔細的研讀,也讓他在往後的作品中有所影響,且創造出一種新曲式,利用文學、歷史、藝術,充分的運用於標題音樂之發展;而《幻想交響曲》是一部利用標題來描繪情節與結構,這部作品中不只用了〈主題變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的技法之外,還使用首創的〈固定樂思〉(Idée fix)的手法。 《巡禮之年》(Année de Pèlerinage)皆是以自然景物、文學、藝術、詩詞等作為題材,也是記載李斯特的一生,傳達內心的想法;本論文主要以《巡禮之年》第一年「瑞士」篇中的〈威廉泰爾教堂〉、〈奧伯曼山谷〉、〈日內瓦之鐘〉三首曲目來探討。藉由研究此樂曲,來了解李斯特所想表達的理念與想法。 研究者將此研究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李斯特生涯與影響;第三章:《巡禮之年》「瑞士」篇之創作背景;第四章:曲式結構與分析;第五章:音樂詮釋之探討,在這個章節中,研究者針對樂曲的速度、節奏、技巧、觸鍵、音色、空間等,來探討此章節;第六章:結論。

關鍵字

李斯特 巡禮之年 主題變形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2010。
王潤婷。《鋼琴演奏的藝術》。台北:全音出版,1999。
井口基成,邵義強譯。《鋼琴技巧的一切》。台北:大陸書店,2006。
布魯斯‧莫莉森著,賴慈芸譯。《偉大作曲家羣像:李斯特》。台北:智庫出版,民89。
張巍。《李斯特》。北京:東方出版,民8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