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50.83
  • 學位論文

前進中國:臺灣電視編劇的文化勞動與跨國工作認同(2000-2015年)

none

指導教授 : 胡綺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認為一部成功的電視戲劇,莫過於有好的劇本,不論原創或改編,都來自「編劇」的巧思,因此創作故事、發想創意的編劇是產製一部戲劇的關鍵人物。本研究整理發現,在臺灣,編劇會因戲劇的高收視率而曝光於螢光幕前,有的編劇因此出名,但之後隨著戲劇的下檔,編劇也被人漸漸遺忘。 但近年來國內不景氣連帶影響電視劇的產製減少,許多人才紛紛轉向去大陸發展,編劇也不例外。本研究以遊走於兩岸間的電視編劇為對象,探討是什麼樣的拉力吸引國內的人才飄洋過海呢?國內的電視編劇如何能進入中國電視劇市場?在大陸工作又是怎樣的勞動模式呢?臺灣與中國間影視文化的工作環境不完全相同,編劇如何生存?藉由深度訪談法、跨國工作認同及文化勞動等概念為基礎架構,探究國內目前電視編劇的勞動狀態與跨國工作之情形。 根據受訪者回答,研究發現分為至中國工作的拉力、編劇的勞動及臺灣編劇的跨國工作認同、自主性三部份進行分析。「酬勞」是編劇前往中國工作的主因,另外,新手與資深編劇在中國的勞動情況也有所不同,象徵資本越高的編劇,具有較多的選擇空間。 研究結果部分,在中國工作雖可獲得較高的薪資及待遇,但相對地,劇本的自主性較低、中國政府的黑手無所不在;臺灣戲劇缺乏大製作,編劇能得到的酬勞也不高,但在題材的創作上,想像的空間較大,意識形態上較為自主。其實可以反向去思考,不一定非走大成本、大製作的戲劇才是所謂的「好電視劇」,有的時候精緻小品,一樣也能打動觀眾,創造自身價值,或許這該是臺灣戲劇困境現階段所該思考的課題。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唯(2008)。〈人物春秋/追憶姜龍昭〉,《文訊雜誌》。
王思閔(2012)。《臺灣非典型勞動制度之研究─德國及日本經驗之啟示》。臺灣
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