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214.215
  • 學位論文

臺灣後現代詩中的主體研究

none

指導教授 : 陳義芝

摘要


本文探討作品中的主體。在後現代主義思潮中,標榜主體權威的喪失,實際上作品中主體表達的位置仍在,但是主體不再是作品中唯一的權威作者,而是多音交響,屬於回應當下時代背景的無意識主體;而無論作者還是讀者,人們所能抓住的永遠只是語言構築出的自我幻象。筆者依據拉岡的無意識主體理論,分出性別、空間及社會三面向,以詩作中能指符號的游離過程,說明後現代詩中主體的表現與內涵。 回溯臺灣後現代詩論述的形成,以羅青詩作為例,錄影詩的詩觀是以文字造像,意象連綿不斷,具備實驗性,亦企圖標示後現代;然而,除了少數明顯呈現解構技巧的作品,羅青大部分的詩作後現代性不強,細究詩行,詩作大多意旨明確,企圖以詩作反映時代的抒情主體清晰可辨。 相對於在作者和作品之間追求統一性的抒情主體,後現代詩中的主體概念屬於無意識主體,被動地回應各界大他者的欲望,自我僅僅是幻象。 在性別主體方面,以夏宇、陳克華詩作為例,以解構性別的面向分析後現代詩中主體與自我認知的關係。夏宇詩通過重寫童話解構傳統兩性關係,而在不斷地反覆定義自我的存在中,凸出第一人稱「我」,跨越性別二元限制,思考「我」與宇宙萬物的關係,觀察詩中無意識主體回應性別大他者,所得到的自我幻象即當下完滿自足的個體;陳克華詩中大量的性交描寫彰顯人類的欲望本質,透過雌雄同體進而解構性別主體,而騎鯨少年成為詩中無意識主體反覆回應的永恆他者,貫串創作歷程,其後性別主體呈現出後人類無性化的特徵。 在空間主體方面,以林燿德、陳黎詩作為例,以解構空間的面向分析後現代詩中主體與時空感知的關係。林燿德詩以解構的詩觀將都市空間表現為廢墟心靈空間,交織政治與性愛的都市並非崇高文明,而是荒涼墮落的廢墟形象。詩中以文字記號呈現都市心靈空間,無意識主體回應的空間大他者是抽象的都市心靈,為後空間主體的呈顯;陳黎詩書寫邊緣空間,展現去中心化、解構同一性敘述的後現代性,運用文字形音義的分歧特性產生「延異」的效果,在文字構築的後空間中,一個個字塊承載並時空間,具備文化縱深,無意識主體回應空間大他者所呈現的是字塊映照出當下自我的幻象。 在社會主體方面,以鴻鴻詩作為例,以解構社會的面向分析後現代詩中主體與群體互動的關係。鴻鴻的後現代詩運用換喻技巧使詩中的主體表達撤離,當能指在意指鏈上移動,就會產生游離的空間,形成不確定文本;詩中的無意識主體回應社會大他者,經由「時空置換」或「時空變形」貼近社會議題,吸引讀者參與創作,使得後現代詩足以拓展表達社會關懷的途徑。 最終,本文提出分析詩作中主體的方法:首先,區分隱含作者與敘事者的聲音;接著,觀察詩作的寫作主題與主要能指,說明能指的移動;最後,從能指的移動軌跡分析主體的無意識話語結構,進而詮釋後現代詩中的主體。

關鍵字

後現代詩 主體 無意識 拉岡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六位詩人著作(按姓氏筆畫)
林燿德:《銀碗盛雪》,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7年1月。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1月。
林燿德:《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臺北:光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4月。
林燿德:《都市之甍》,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6月。

延伸閱讀


  • 趙偵宇(2014)。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研究──觀念、類型與文類源流的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0930
  • 潘鑫宏、楊裕富(2006)。從後現代主義發現臺灣建築的主體性設計研究(6),28-40。https://doi.org/10.30178/SJYJ.200607.0004
  • 陳巍仁(2007)。臺灣當代文學跨文類寫作現象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34422
  • 魏敏哲(2012)。None〔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45452
  • 陳彥君(2012)。NONE〔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4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