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81.94
  • 學位論文

臺灣當代文學跨文類寫作現象研究

指導教授 : 楊昌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詩、散文、小說、戲劇,是台灣當代文學慣用的文類四分法。「文類」不但代表一套文學分類系統,也可用以指稱系統下的類別。其主要功能,原是為了歸納、整理文學作品。但在統合了大量優秀作品後,文類的地位竟從工具躍升為準則,文類成規也成了評判作品價值的依據,眾人日用而不察,甚至逐漸內化為類似先驗真理的潛在文化結構。但事實上,難以辨認也無法用傳統文類規範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所謂跨文類現象,或跨文類作品,指的就是這些情況。因此,本論文所欲呈現的重點,在於跨文類這個概念所代表的深層意義,即所謂「跨文類寫作理論」的建立,可得而言者有二。一是探究「跨文類現象」的成因及運作方式,以豐富「跨文類」這個學術名詞的內涵。此外,則是藉此檢討誕生近一世紀的四分法系統之適用性,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總論」部分,目的在建立跨文類的解釋模型。先藉由上溯四分法的誕生背景,闡述當今文類系統其實並不具備真正的科學標準,而是一種「假理論性文類」,展現出來的只是一股「非分不可」的「信念」。它的分類是不可靠的,但卻仍具有極強的區分效用,由此證明文類絕非顛撲不破的先驗存在。既然文類並非嚴格的邏輯標準,其所衍生出的跨文類一詞,就更難以界定。因此,本文採用俄國形式主義中的「主導要素」理念,來建構文類與跨文類兩者的關係。所謂跨文類,其實就是文類間主導要素的混合現象。「主導要素」之說,有助於我們消除文類界線,對跨文類作品有更深刻的體會,更進一步提出「去文類」的可能。 「外鑠論」部分,是以文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探討文類形式如何受時代環境影響。本章採用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學場」及「象徵權力」理論,以說明文學如何因「外在壓力」,而不得不跟著改變形貌。八○年代以降跨文類作品的興盛,與當代文學傳媒的演變有極大關係。《人間副刊》與《聯合副刊》所提倡「極短篇」、「最短篇」等輕薄短小的形式,使得文類不明;兩大報對文學獎徵文字數限制的下修,更造成形式的趨短趨同,文類界限更加混淆。此外,八○年代後逐漸成熟的文學消費市場,以輕薄短小為出版原則;九○年代興起的數位(尤其是網路)環境,更使文學作品形質俱變。這股外在力量破壞了傳統文類架構,也逼使文學展現出更高的彈性。這些形式上越來越零碎、片段的短篇,使大規模的敘事結構不可復見;描述細瑣的個人經歷與體會的「小敘述」傾向似已無可避免。一切逐漸朝向「去文類」的方向趨近。 其後的「內發論」,則是回過頭來觀察文學系統自身的改變動力,尤其是作者的創作心理。本章以布魯姆(Harold Bloom)影響焦慮學說為基礎,構設了一套文類焦慮的「發生/紓解」理論。文類成規的限制是無論古今作者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作者「求變」的根本原因。跨文類其實就是追求創作自由的表現。「文類轉換」是紓解文類焦慮的第一種方式,跨文類現象是作者換類寫作可能出現的副產品。作者在出入文類時,順理成章地挾帶了其他文類要素,便成為跨文類新變之先聲。「破體與出位」是紓解文類焦慮的積極做法。所有改變文類現有體制的嘗試,皆稱為破體;而運用其他文類要素來打破自體之成規,就是「出位」。在創作者的心理順序上,是先思破體,再選擇出位手段,但落實為創作,則為同一件事。 最後在「文類歸元」部分,提出以「元類」與「元類散文」棄絕一切文類成規,寫出完全無法歸類的作品,徹底使文類焦慮不復存在。一篇兼容了多樣文類要素,但卻無一要素能取得主導地位的作品,就是本文所謂「元類」概念的具體化。「元類散文」則是逆向操作,直接沖淡、稀釋自身的主導要素,讓作品「失去特徵」,退回自由舒緩的散文領域當中。「散文元類」不但具有瓦解文類舊系統的潛力,也隱含著孵育出另一批新文類的能量。 由「跨文類」到「去文類」,證明了作者對純粹書寫形式的鄉愁,若再結合後現代思想,其文學史意義便更能突顯。在作者的努力下,其作品的精彩表現,絲毫不遜於過去。也因此讓我們對未來抱持著無比的期待。

關鍵字

臺灣當代文學 跨文類 文類 文體

參考文獻


古添洪 《記號詩學》,台北:東大,1984
孟樊、林燿德主編 《世紀末偏航》,台北:時報,1990
張健 《文學概論》,台北:五南,1983
張雙英 《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2002
陳寅恪 《元白詩箋證稿》,上海:上海古籍,1978

被引用紀錄


陳秀玲(2014)。張瀛太作品中之神話思維: 以「神話─原型批評」為研究框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4.00266
吳姵萱(2009)。林泠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9.00239
黃于真(2011)。抒情與現代:林泠現代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2326
劉凱玲(2009)。萌聲‧複音‧新調-魏晉南北朝佛教文類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3738
陳慧蓉(2010)。賴香吟作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8416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