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84.155
  • 學位論文

科學文本中漢語「或」與英語“or”的邏輯語義對中學生閱讀理解的差異

none

指導教授 : 楊文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語言是溝通與傳遞訊息重要的工具,而語意的解讀對於讀者在閱讀、理解文本尤為重要。尤其在科學文本中,連接詞與邏輯推理密不可分,因此連接詞的語意分析對於是否能正確傳達作者的思想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在漢語的科學文本中頻繁使用「或」這個連結詞,其對應於英語文本的連接詞即是“or”。漢語的「或」與英文的“or”皆可以表達科學事件與物件的關係。學者蔣佳玲(2016)分析英文科學文本Conceptual Physics 及其漢語譯本《觀念物理》一、二冊中有關運動與力的相關主題,發現漢語「或」有七種語義類型,英語“or”則具有六種語義類型,與漢語「或」相較,英語“or”缺少「兼有義」類型。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學生讀者在閱讀中英文科學文本中,對於漢語的「或」與英文的“or”的解讀與前人研究的差異,進一步分析其差異之處與閱讀的困難為何,以及中學生在解讀英語“or”時,如何與漢語「或」配對。 研究發現,受試者認為邏輯語義的判斷受該句子的語意、前後文的語意、過去使用邏輯語義的經驗以及先前學科知識影響。雖然受試者在閱讀英語語句時,是先翻成中文在進行理解,但是受試者普遍認為辨認漢語「或」的邏輯語義比辨認英語“or”更加困難。除此之外,不論是漢語或者是英語,最容易被辨認出的邏輯語義為「排斥義」、「兼容義」、「等同義」。而「列舉義」則被受試者以「所有義」取代。其他如「所有義」、「近似義」,受試者會依藉自己解讀的意思以「排斥義」、「兼容義」取代之。由於英文“or”與中文「或」的多重語義,常造成中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困難,因此欲促進學生的科學閱讀理解和論證思考能力,需科學文本作者和讀者共同關注科學文本中體現邏輯推理之連接詞的語義理解。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和李戰子 (2005)。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文金、陳世文(2008)。科學漢語與科學英語論述特質的比較─以「觀念物理」文本為例。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3(1),113-137。
楊文金、陳世文、李哲迪、任宗浩、古智雄(2008)。以閱讀困難觀點探討漢、英語科學論述之語意差異─以觀念物理文本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6(2),193-214。
裴瑞玲、王跟國 (2014)。漢語詞義問題研究。台灣:Airiti Press Inc.華藝學術出版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