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50.59
  • 學位論文

幼兒與母親溝通行為之探究:以玩玩具為例

Communicative Acts during Toy Play between Mothers and Children

指導教授 : 張鑑如

摘要


溝通行為是個體與他人互動交流的能力,包括在某一個「時間」、在特定的「情境」、對某「對象」說或做了「什麼」。不同親子互動會引發不同的溝通行為,本研究目的即在瞭解幼兒與母親在共玩玩具時的溝通行為,探究幼兒在20個月大、26個月大、36個月大與母親玩不同類型玩具時,彼此的言語參與程度(the proportion of utterance)、溝通傾向(communicative interchange)、以及語言行為(speech act),以分析親子溝通行為在幼兒不同月齡的特性與變化,以及親子溝通行為是否因玩具類型不同而不同。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居住在大台北地區家中有20個月大幼兒的家庭為研究對象,總共有40對親子參與,其中有22名(55%)男孩、18名(45%)女孩。在幼兒20、26、36個月大時,研究者提供積木、布偶及拼圖三類玩具請母親與幼兒共玩,親子共玩過程全程錄音和錄影。錄音和錄影資料採用兒童語言交換系統(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的轉譯格式CHAT(Codes for the Human Analysis of Transcript)進行語料轉譯、編碼和分析。其中,言語參與程度是分析親子共玩玩具時,幼兒、母親語句數佔母子共同話語數的比例。至於溝通傾向和語言行為則採用Snow和Ninio(1996)所編製的「語用溝通行為目錄-簡要版,INCA-A」(Inventory of Communicative Acts-Abridged)編碼系統,分析親子在幼兒20個月、26個月、36個月共玩積木類、布偶類、拼圖類玩具時,各會傳達什麼樣的溝通傾向,並採用哪些主要的語言行為達成其溝通傾向。編碼結果再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幼兒、母親的言語參與程度、溝通傾向和語言行為是否因幼兒月齡和玩具類型不同出現顯著差異。 本研究主要結果為:(1)言語參與程度:幼兒、母親在玩玩具時,其言語參與程度均隨著幼兒月齡增加而有些變化,展現出愈為平等的對話模式。(2)溝通傾向:幼兒、母親在玩玩具時,討論、協商是最主要的溝通傾向類型,而且討論的比例隨著月齡而增加,協商則隨著月齡而下降。(3)語言行為:幼兒、母親在玩玩具時,陳述和回應、問題和回應均是其最主要的語言行為類型。(4)幼兒、母親的溝通傾向與語言行為會因幼兒月齡、玩具屬性而有顯著差異。 本論文以縱貫研究方式,整理出20、26、36個月大幼兒、母親玩玩具的言語參與程度,以及最主要出現的溝通傾向、語言行為類型,並且進一步比較不同月齡幼兒與母親的溝通行為變化,探討其溝通行為與幼兒月齡發展及不同類型玩具的差異。研究結果有助瞭解臺灣幼兒與母親溝通行為的特性,以及與其他國家親子溝通行為的異同。文末針對研究限制,提供未來的研究建議。

關鍵字

幼兒 母親 玩玩具 溝通行為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李林慧 (2009)。漢語兒童遊戲情景中元交際發展研究。周兢、張鑑如 (編),漢語兒童語料庫與計算機分析研究方法-CHILDES系統及其在漢語兒童語言研究中的運用。中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李菁芸、張鑑如 (2018) 。母親與十四個月大幼兒共讀繪本手指圖文之語句功能。教育心理學報,49(4),663-682。
李琳 (2006)。高教育背景母親閱讀指導風格研究。調查與研究,2,28-31。
吳俊良、林怡蕙、楊惠美 陳有圳、李松榆 (2009)。親子口語溝通行為之關聯性分析。取自http://eshare.stut.edu.tw/
林怡蕙 (2009) 。從母親-孩童口語溝通行為看學齡前孩童語用能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與語言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