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38.144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整體而言,戰國文字具有承上啟下之地位,故對整個文字演變脈絡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研究主題。今日戰國文字的研究發展已有相當豐碩的成果,但很多疑難字形造成研究上的困難,因此為了進一步釋讀楚簡,必須將焦點放在這一個部分。這些與一般書寫規律不同的字形,將是未來研究楚簡很重要的方向。 對於戰國楚簡來說,這些楚簡若是真正出土材料,其所記載的內容,具有相當多的珍貴史料與典籍佚文,但是在文字無法辨識的情況下,除了古代歷史無法重現外,更造成文字與文化的混亂,以及楚簡材料的真偽混亂。在這些楚簡文字與疑難字形無法釋讀的情況下,這些戰國竹簡的來源和內容,更是增添神秘色彩,而這些內容卻對於學術史與漢字演變歷史,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處理楚簡的辨偽問題,也是必須致力於疑難字形的研究。唯有先釋讀簡文,才能進一步比對其與古籍文獻的差異,從對照古籍的方式來深入研究諸子學說與春秋戰國史的問題。最終必須從整體思想史的發展路線,以及觀點的細部差異,來進一步處理楚簡的辨偽問題。這些相關研究都必須要立足在古文字之上,並且考釋疑難字形,釋讀出簡文的內容。 本論文著眼於此,論文主題選定為疑難字形,對於疑難字形的定義,採取在簡文之中,對於形、音、義三者,尚且不能在簡文中對此三者取得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者,係屬廣義認定。對於新出楚簡的定義,主要以《清華簡》與《上博簡》為選字範圍。 本論文二至九章依照楚文字字形不同的問題,概略可區分為四大部份,分別為: 第一部份:文字書寫特點(第2、3章) 第二部份:漢字書寫規律(第4、5、6章) 第三部份:文字淘汰現象(第7章) 第四部份:同形字現象(第8章) 本文挑選幾個楚簡中能與上述三個面向結合之例證,並與實際字例結合,以新觀點、新的詮釋方法,重新探尋文字定位點,嘗試以新觀點,突破傳統認知,重新作文字考釋。主要從文字起源角度、甲骨文來源、文字字形結構組合方式、文字同形訛混現象與字義訓詁等諸多方面,嘗試討論並嘗試釐清這些疑難字之問題,而不強作定論。 第二到八章依序寫作如下: 第二章 早期字形 第三章 抽象概念 第四章 繁化簡化 第五章 偏旁位移 第六章 對稱概念 第七章 文字淘汰 第八章 字義訓詁 首先,楚簡疑難字形能與目前「古文字考釋方法」結合的實際考釋例子,以這樣的觀點為基礎,本論文將討論重點放在「漢字演變規律」,以這樣的原則下,本文挑選兩個字形,分別為「丨」與「琮」字寫作: 第二章 早期字形 第三章 抽象概念 其次,本論文站在「楚文字書寫規律」的範疇下,挑選四個字形,分別依序為:「矵」、「列」和「毄」三個字形,分別可以在不同的書寫現象下,強調去以新的方式與觀點,嘗試重新探尋楚簡疑難字的歷史定位點,因此本論文從楚文字的「常見書寫規律」、「偏旁位移與改變」與「文字對稱概念」等部份進行文字考釋: 第四章 繁化簡化 第五章 偏旁位移 第六章 對稱概念 「矵」字為常見書寫規律應用之字例,「人」、「刀」與「刃」形之規律,並應用之,本文認為是「假」字,並探詢「假中於河」等楚簡相關文例。 「列」字從偏旁位移來考釋文字,列出《上博五》與《清華簡》相關字形,討論《上博五》簡文中之釋字問題,與《清華簡》字形與其相關文例。 「毄」字在楚簡中有與「東」字混淆之現象,然而從書寫的「十」字脈絡上來看,本論文認為可以從漢字演變規律,追溯其甲骨字形直至戰國字形之縱線脈絡,並且以「對稱概念」的字形角度,來嘗試判別其兩者區別;其次,參以文字「字義」之字用觀點來輔證、嘗試進一步還原、確認其字形是否判別有誤。 最後,第三部份主要以「文字字義」為主,以字義改變與變化的角度來觀察,考釋古文字,因此選出「殺」與「爾」作文字考釋,探尋並強調「字義」在考釋字形之重要性,與實際結合之例證: 第七章 文字淘汰 第八章 字義訓詁 「殺」字主要從甲骨字形,拉出字形上的歷史縱線,觀察出楚簡橫向實際用例,觀察其字義擴大使用,由本來「殺頭」的砍殺義,擴大為強調殺死的「死亡」義,字義不侷限在於殺伐方式的強調,轉而擴大為死亡結果的強調。觀察楚簡用例也由以前戰爭砍頭之義,轉而強調死亡。 其次是語境的改變,字例已顯示突破傳統語境,不受限於傳統用於戰爭語境用法,顯示文字從甲骨到戰國時代,字義在時代變遷下產生了變化,已不再受傳統之侷限,字義使用範圍擴大,顯示文字本身的生命與歷史。 「爾」字於楚文字使用中有所謂「同形字」訛混之現象,這也是歷來研究楚文字常面對的問題,因此本論文嘗試從「字義」角度去判別,討論其文字使用之內涵、語境與字用之例。本文認為跳脫出文字字形的侷限,才能探詢文字真正使用的內涵與意義,強調文字基本功能在於紀錄與表達,以達到溝通的目的,進一步書寫為戰國簡冊,則在當代成為記錄重要內容的方式,並可以流傳後世,與古籍文獻成為後代研究的材料。對於當代思想與文化,具有傳遞與傳承的功能,並對後代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戰國楚簡文字「同形字」現象,可以進一步讓讀者思索與反思,文字字形辨識並非牢不可破,故必須突破傳統視覺之框架,酌參字義、語境與字例,才能在訓讀楚簡與閱讀簡文時,不致於受到字形侷限與混淆,導致全篇文意釋讀有誤,走向錯誤與危險之道路。

關鍵字

楚簡 戰國文字 上博簡 清華簡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年代順序)
【漢】許慎 《說文解字》(大徐本) 香港 中華書局 1996年
【清】阮元刻本 《十三經注疏》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3年
二、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
(一)、工具書

延伸閱讀


  • 林文華(2011)。上博楚簡考釋五則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36),1-22。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61013001-201103-201610190020-201610190020-1-22
  • 范麗梅(2007)。楚簡文字零釋臺大中文學報(26),67-88。https://doi.org/10.6281/NTUCL.2007.26.03
  • 陳嘉凌(2001)。楚系簡帛字根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904200709343207
  • Chen, C. W. (2015). None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80504
  • BUNRONG, K. (2015). None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50217